:::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013
菁桐國小校史-資源代表圖
web 菁桐國小校史
劉佳銘/市立菁桐國小國小4-6年級
菁桐國小校史
點閱數339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11-10-21
煤礦-資源代表圖
web 煤礦
劉佳銘/市立菁桐國小國小4-6年級
煤礦
點閱數337
下載數15
修改日期:2011-10-21
迷人臺灣-資源代表圖
web 迷人臺灣
劉玉燕/市立大崁國小國小1-6年級
踏在臺灣的每一寸土地上,呼吸著每一片天空,都是那麼的令人著迷。
點閱數975
下載數88
修改日期:2011-10-30
曲徑通幽獅頭山-資源代表圖
web 曲徑通幽獅頭山
黃瑋雯/市立文山國中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主題:獅頭山步道探訪、生態語言教學活動 獅頭山是新店的登山步道之一,就在文山國中後方,以生態豐富著稱。配合七年級生物、地理以及英文課程,帶領學生進行獅頭山的地理考察及生態探索活動,進一步認識校園附近的環境,同時將課程融入活動之中,邊玩邊學,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並且藉由置身自然之中,讓學生體認保護自然生態的重要。
點閱數628
下載數23
修改日期:2011-11-08
近代中國通商口岸的影響-資源代表圖
web 近代中國通商口岸的影響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沿岸、沿河港口逐漸對外開放通商,這些通商口岸,雖然都侷限在於沿海與沿河的城市範圍,但卻是西方文明進入傳統中國的先鋒,也是中國近代化的媒介。西方人藉著這些通商口岸打開中國閉關自守的門戶,讓西方文明得以源源不斷輸入中國。通商口岸的進步與變化,對於中國底層社會的百姓而言,則是一項最強而有力的直接刺激,可以親身體驗感受西方文明的優越與進步,並孕育了一批新思想價值觀念的知識份子,加速中國傳統天朝秩序的崩潰。
點閱數366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6-02
今日的加工出口區-資源代表圖
web 今日的加工出口區
鄒玫/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5-6年級
民國55年高雄加工出口區建立之後,不僅是我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也是全世界加工出口區的首創,為一兼具自由貿易區與工業區兩者之長的綜合體,成立後獲得國內外業者熱烈迴響,申請投資者不斷。民國60年,高雄楠梓及台中加工出口區也陸續建立。近年來,因為勞工、土地成本日益上升,政府積極推動加工出口區轉型,以倉儲轉運專區、軟體科技園區、空運物流園區為發展方向。
點閱數355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25
宗教傳播 - 伊斯蘭教透過廣州傳入的情形-資源代表圖
web 宗教傳播 - 伊斯蘭教透過廣州傳入的情形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唐代由於海外交通的發達,繁榮的港口已有很多蕃客定居。他們之中有許多人信奉伊斯蘭教,便在當地建禮拜寺,舉行宗教儀式。如廣州的懷聖寺。相傳唐高祖武德年間(西元618~626年),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派門徒四人來華傳教。其中的艾比宛葛素,於唐貞觀初年從波斯灣到達廣州,建造了懷聖寺。
點閱數686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05-06-15
外國傳入之雜技-資源代表圖
web 外國傳入之雜技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從西方傳入的雜技娛樂,自漢代起,至唐代時大盛。《後漢書》中記載,當時有很多耍魔術雜技的藝人,大多來自於西方諸國。 安帝時「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除了史書中有所記載之外,在漢代石刻畫像中,也豐富地描繪當時的雜技表演;如山東武氏祠石室中宴飲嬉戲的圖像,其中有一人倒豎,足上豎立一小兒騰空飛起,非常生動逼真。
點閱數69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1
糖業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糖業的發展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根據中國甘蔗的傳播史,認定台灣的甘蔗也是唐朝由印度傳到中國,然後再由中國傳到台灣。此說,好像台灣古時候能吃、能用的東西都沒有(包括人),一切有用的動植物一定要由中國或南、西洋來。尤其元代順帝至正九年(1349),中國江西南昌人汪大淵在其所著的《島夷志略》一書中,記載原住民(平埔族)以「煮海水為鹽、釀蔗漿為酒」。一般學者加以引述,然後擴大解釋為:「台灣的甘蔗最初是由中國各朝代的移民所移植過來的。」事實上,一般認為甘蔗的原產地在印度到中南半島一帶,或認為原產於新幾內亞,如果台灣的甘蔗是由外地傳入,以台灣的地理位置及原住民的南島語族淵源關係,那應該比中國更得地利和人和之便,其傳入應該早於中國,且絕對不必假道中國才是。更何況以台灣緯度的適合甘庶生長,原生於台灣亦不無可能。在日本人到臺灣發展糖業之前,臺灣就已有製糖。當時製糖的場所稱「糖廓」,其實就是用茅草搭成圓錐狀的簡陋小屋。牛車將甘蔗運至糖廓後,以人力將甘蔗一把把放入石車的縫隙,再以牛來拉動石車,原理就如石磨一樣,絞出的蔗汁再加以熬煮,便可得到糖的結晶。完全倚賴牛和人力的老式製糖方式,經濟效益低,當新式糖廠大舉進駐後,便日漸消失,老式糖廓成為歷史名詞。舊式糖?主要由造糖蔗車和煮糖室所組成,一個完整的製糖過程須包含採蔗、榨汁、煮糖三個部分。首先是採蔗,由蔗園砍下的甘蔗,用蔗刀先除去乾葉,及尾部綠苗,綑綁成把,並以很快速度,用人力和車輛拖回糖?,以免散失糖分,就馬上展開榨汁的工作。其次是榨汁,造糖蔗車的構造是以兩個花崗石圓形石磨互相咬合牽動而成,石磨是由硬木與齒輪相結合,可以連帶著滾動,每個石磨的中央,有一根木製的軸心,在軸心的上端有著橫木,連接著槓桿,槓桿的另端分接到兩到三個的牛軛,以牛力駕駛使石磨旋轉,甘蔗是自兩個石磨中間硤過,蔗汁就被榨出,流入底盤,蔗渣再拾起做兩次、三次的硤榨,使蔗汁糖分全部榨盡,石磨底盤通有一根竹管進入煮糖室。最後是煮糖,煮糖室內有鍋爐煮蔗汁,邊煮邊舀鍋上的浮渣,糖漿煮到細嫩如煮粥,用手沾會粘手時,即加入石灰淨化,後再倒入桶中冷卻,冷卻同時以木棒攪動,使糖漿均勻,結晶為赤糖粒又名為黑砂糖,糖粒裝進木箱或竹籮筐,便告完成。雖然較新式的鐵磨早在1870年已經被介紹到台灣,可是業者的保守,一直到1900年都無法改善。1860年代以後因為開港的關係,出口區擴大到澳洲、英國、美國等地,1876年世界甘蔗欠收,台灣蔗糖外銷旺盛,使得業者無意更新技術。由於技術落後,生產效率低落,產品無法與人競爭,1884年甘蔗豐收,糖價大跌,1885年歐洲、美洲、澳洲市場逐漸失去,出口量逐漸減少。
點閱數702
下載數11
修改日期:2010-06-08
文化保存-惠來遺址-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惠來遺址
文化部/文化部國小5-6年級
惠來遺址位於臺中市南屯區,是中部地區考古史上的重要發現。遺址涵蓋牛罵頭與番仔園兩大史前文化層,出土文物包括大坌坑式繩紋陶、營埔文化遺物、三連杯、陶紡輪、石錛與半月形石刀等。其中一件蛇紋岩石錛,證明當時西部與東部已有交流。遺址保存良好,墓葬與柱洞等遺構揭示先民聚落佈局與生活方式,對臺灣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與古生態研究具高度價值。遺址中的剝取界牆基地提供珍貴環境與文化資訊,是了解臺中盆地史前生活的重要線索。自2006年列入西大墩有約古蹟導覽路線以來,惠來遺址推動本土教育成效卓著,現以小來公園形式保存,設有展示棚架與人骨、獸骨、柱洞等模型,兼具文化資產保存與教育推廣功能。
點閱數8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