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456
地理-聽專家說氣象【颱風】之二_颱風對臺灣的影響-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聽專家說氣象【颱風】之二_颱風對臺灣的影響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國小3-4年級
臺灣每年平均會有三至四個颱風登陸,是全球受颱風影響最頻繁的地區之一。每當颱風來襲,常伴隨強風與豪雨,可能引發土石流、淹水、農作損失、交通中斷等災情,對民眾生活與產業發展造成重大影響,因此是臺灣最主要的天氣災害之一。然而,颱風帶來的大量降雨,也是補充水庫與灌溉用水的重要來源,對臺灣水資源的穩定與農業發展具有關鍵角色。這種帶有正反兩面影響的自然現象,提醒我們不能只看到其破壞力,也要學會評估其潛在效益。透過氣象專家的分析與預測,我們可以更準確掌握颱風動態、提前進行防災準備,減少災害衝擊。認識颱風的成因與影響,是我們學習與自然共處、提高防災能力的重要一步。
點閱數5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22
地理-氣團 - 氣團與臺灣的四季-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氣團 - 氣團與臺灣的四季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國小3-4年級
臺灣四季分明、氣候多變,而這一切與氣團的變化息息相關。氣團是指在特定區域生成的大範圍空氣團塊,擁有相似的溫度與濕度特性。不同氣團的交替移動與接觸,正是造就臺灣春暖、夏熱、秋涼、冬寒等季節變化的關鍵因素。例如冬季常受大陸冷氣團影響,導致北部氣溫驟降;而夏季則由太平洋高溫潮濕的暖氣團主導,容易形成午後雷陣雨。透過認識各種氣團的特性、來源與路徑,我們可以更清楚掌握天氣的變化規律,進一步做出適當的生活調整,像是衣著準備、農業耕作與防災因應等。學習氣團與氣候的關聯,不僅增進我們的科學理解,也幫助我們與自然環境更和諧地相處。
點閱數2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9-22
地理-城市淨脈 Veins of a City-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城市淨脈 Veins of a City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小3-4年級
隨著都市快速發展與人口不斷增加,臺灣的環境衛生與水資源管理也持續進化。「污水下水道系統」雖然深藏於地底,卻是支撐現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基礎建設。從早期人們傍水而居、依賴自然排水的生活方式,到今日導入分流設計與污水處理設施,展現了城市治理與科技進步的成果。這些不易察覺的設施默默地守護著城市的健康,減少污染與疾病發生,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並推動城市邁向永續發展。儘管多數人未曾親眼見過它們的樣貌,但這些基礎工程已深刻改變了人與水的關係,也反映出台灣社會對環境保護與公共衛生的重視。未來面對氣候變遷與都市擴張,這些系統將發揮更關鍵的角色。
點閱數2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22
地理-梅雨 - 臺灣雨季的開始-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梅雨 - 臺灣雨季的開始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國小3-4年級
每年進入五月與六月,滯留鋒面常駐臺灣上空,象徵著梅雨季節的來臨。與人們想像中的綿綿細雨不同,梅雨期間的降雨經常來得又快又猛烈,這是因為「對流雲」發展旺盛所致。當對流雲經過時,會帶來短時間的豪雨,接著馬上放晴,變化快速,被戲稱為「翻臉比翻書還快」!這樣劇烈又不穩定的天氣正是梅雨的典型特色。認識這類天氣現象的成因,不僅有助於我們掌握臺灣氣候的變化趨勢,也提醒我們在梅雨季節中要提高防災警覺。面對局部性的大雨與可能造成的土石流、淹水等風險,及早準備與警覺,才能保障生活的安全與穩定。學會觀察天氣變化,理解自然運作,正是邁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一步。
點閱數2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22
地理-雷雨 - 轟隆!小心雷雨對你放電-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雷雨 - 轟隆!小心雷雨對你放電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國小3-4年級
「轟隆!」夏季午後常傳來震耳雷聲與閃爍閃電,這正是典型的雷雨現象。雷雨多發生於午後,當地面受熱後,空氣上升形成強烈的對流雲系,雲層中電荷聚集,當正負電荷累積到某個臨界點時,就會放電產生閃電,並伴隨雷聲。閃電常會擊中高樓建物或開闊地區的孤立目標,若人們在戶外活動未加防範,甚至可能受到雷擊傷害。因此,在雷雨來臨時,應立即進入室內,遠離窗戶、電器與金屬物品,以保護自身安全。學習雷雨的成因與防範之道,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覺,做出正確應對,避免天氣災害對我們造成威脅。理解自然現象的運作方式,是我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一環。
點閱數2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22
地理-聽專家說氣象【颱風】之三_颱風預報及不確定性-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聽專家說氣象【颱風】之三_颱風預報及不確定性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國小3-4年級
颱風經常帶來強風豪雨與災害,因此及時且準確的預報對於減少損害具有關鍵作用。中央氣象署會運用衛星觀測、氣象雷達、數值模式等科學技術,掌握颱風的路徑與強度變化,讓民眾可以提前做好準備。不過,由於大氣變化極其複雜,颱風的移動路線與發展仍存在不確定性,可能因各種因素改變。專家提醒,面對颱風資訊,不能只依賴單一預報,應持續追蹤官方最新消息,並隨時留意更新內容,做出適當的防災應對。透過認識氣象預報背後的科學原理與限制,我們不僅能培養更理性的態度來看待天氣預測,也能強化面對自然災害時的判斷力與行動力。學會正確解讀天氣資訊,是每位公民應具備的生活素養與防災能力。
點閱數2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22
地理-鋒面 - 帶來天氣變化的鋒面-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鋒面 - 帶來天氣變化的鋒面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國小3-4年級
鋒面是左右臺灣天氣變化的重要氣象現象,當冷氣團與暖氣團交會時,便會形成鋒面。由於兩者在溫度與濕度上的差異,交會處會產生上升氣流,進而形成雲層並引起降雨。梅雨季節就是由滯留鋒面長時間停留所引起的持續性降雨;而冷鋒過境則會使氣溫驟降,伴隨短暫且強烈的陣雨。這些鋒面現象不僅影響每日的天氣變化,也會對農作物生長及人們的生活作息造成影響。認識鋒面的種類與特性,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氣候變化的成因,還能提升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分析能力,進一步強化防災意識與應變能力。學習天氣變化的知識,讓我們在面對自然變化時能夠更加從容與安全。
點閱數3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22
歷史-人車分道進化史 從亭仔腳到人行道-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人車分道進化史 從亭仔腳到人行道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小3-4年級
臺灣早期街道空間中,「亭仔腳」原是為了遮風避雨而建的騎樓,卻意外地成為人車分道的雛型。隨著時代演進,交通工具從牛車、人力車轉變為汽機車,街道越發擁擠,行人安全也愈加重要。城市規劃因而逐步導入紅磚步道、人行道與斑馬線等設計,明確區分人行與車行空間。「亭仔腳」作為過渡空間的歷史意義,不僅見證了城市交通模式的改變,也反映出城市發展對行人友善與生活品質的追求。透過街道設計的演變歷程,我們得以重新思考城市空間的規劃理念,並設想未來如何打造更宜人、安全且以人為本的城市環境。
點閱數3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9-17
歷史-王船是什麼?詳細瞭解燒王船、東港迎王習俗流程與時間-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王船是什麼?詳細瞭解燒王船、東港迎王習俗流程與時間
國家文化記憶庫/國家文化記憶庫國小3-4年級
臺灣三年一次的「東港迎王」是極具代表性的民間信仰活動,其中「燒王船」是最具象徵意涵的儀式。整場祭典結合迎神、祭祀與送神,展現民眾對王爺的敬仰及祈求平安的心願。王船象徵著潔淨與驅邪,在焚燒的儀式中,寓意將災厄與疫病送離人間。從船隻的製作、彩繪到最後火化,每一個環節皆體現臺灣深厚的傳統文化與工藝美學。除了宗教層面,這項活動也促進社區參與與情感凝聚,鞏固地方認同。民眾透過參與這項祭典,不僅延續信仰,也展現了信仰與生活緊密結合的文化力量,使這項儀式成為當代臺灣保存傳統、強化社會連結的重要實踐。
點閱數7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9-17
歷史-跳鍾馗傳統藝師─林金鍊-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跳鍾馗傳統藝師─林金鍊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家教育研究院國小3-4年級
林金鍊是臺灣少數仍堅持「懸絲傀儡跳鍾馗」的傳統藝師,其人生見證了這項民俗技藝的興衰與文化價值。他長年投入演出與傳承,透過實際展演如淨台儀式,讓觀眾不只觀看表演,更能親身感受民間信仰與藝術融合的魅力。跳鍾馗不僅是一種表演形式,更深植於地方宗教儀式與生活習俗之中,結合木偶操控技巧與傳統戲劇語彙,展現臺灣豐富且獨特的文化面貌。林金鍊的堅持讓這項民間藝術得以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光,他也積極推動教育與推廣,期望讓更多年輕世代理解並珍視這份文化資產。透過認識與欣賞,孩子們不只是觀眾,更能成為未來的傳承者,使跳鍾馗這項技藝在當代持續綻放文化生命力。
點閱數7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