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447
農業衰退時期(1968-1980)-資源代表圖
web 農業衰退時期(1968-1980)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68年至1980年稱之為台灣農業的衰退時期,也就是農工發展不平衡的時期。這一時期是台灣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時期,由於非農業部門快速發展,農業嚴重衰退,農業經營從專業轉變為兼業生產,甚至成為副業生產,這種現象有人稱之為「週末農業」。政府為了解決當時困難,提出很多對策,像是1972年宣布「加速農村建設九大重要措施」,1973年設置「糧食平準基金實施保證價格計畫收購稻穀」,1975年頒行「農業發展條例施行細則」,1978年推行「提高農民所得加強農村建設方案」、設置「農業機械化基金促進農業全面機械化計畫」等重要計畫,可惜都未能徹底執行,以致農業發展的困境無法紓解。
點閱數937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6-08
樟腦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樟腦的發展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清領時期的《噶瑪蘭廳誌》上載稱:「土杉:大可十圍,週十里許,然在深山叭哩沙喃番界內,莫敢採伐。」土杉就是今天的台灣檜木,因為中國大陸沒有檜木,對早期的漢人而言,這是一種從來沒見過也不知如何稱呼的樹,於是就假借杉之名稱呼這些生長在深山裏的大樹。既然漢人在清領時期就發現了台灣檜木,為何沒有開採呢?這應該與清政府的山地政策有關,原住民不准到山下,平地漢人也不准上山,漢番交界還設有隘線管制,只有少數到山地做生意的漢人,像是通事,才有機會看到這些大樹,所以當時的漢人對山地的了解非常少。清政府領台後,自1725年台灣的樟腦被滿清政府獨佔,以樟樹為建造戰船所需的材料為名義,嚴禁私人煎腦,並專由「軍工廠」經營。其實滿清政府自已也進行煎腦的工作,並美其名,稱之為「軍工料」。獲利極豐,就是因為有利所以才由清政府獨佔。到了乾隆年間(18世紀中葉),樟腦業開始進入盛期,但是,由於台灣的樟樹都是原生於中央山脈地帶,如此必須進入番界,常受到原住民的攻擊,所以進出深山伐木的「腦丁」應運而生。腦丁即私人武力,專門為伐樟樹防止原住民的攻擊。1810年,清政府將噶瑪蘭收入版圖,噶瑪蘭的山中所產的樟木足供軍工廠製腦,噶瑪蘭通判楊廷理諭令淡水的匠首林永春承辦,獲得很大的利益。另一方面,由於樟腦事業有利可圖,而清政府以官方之力遂行獨佔,所以民間轉入地下經營,所以清政府指為「私煎」。利之所趨私煎者眾多。到了道光年間(1821年至1850年),英國船來台,在雞籠,向民眾採購私煎的樟腦,付以違禁的鴉片,如此相互交易,馬上引起樟腦價格急遽上漲,於是樟腦業更為興隆。民間能與英人交易,清政府官員也不甘人後,與英商勾結偷運巨量的樟腦出口,清政府官員一向的作法私利優先。這是在1859年清政府將訂立天津條約之前。西方勢力開始入侵中國,在1860年分巡台廈兵備道陳懋烈議呈樟腦事業歸官辦,在台北艋胛街開設「料館」專管之。1866年,分巡台灣兵備道.吳大廷再次整理,嚴格禁止把樟腦直接賣給外商。在這樣清政府把樟腦業統歸官辦而嚴格取締民間售給外商的情況下,招致與英人樟腦商的國際糾紛,以至一八六八年(同治七年),英艦來襲安平港(樟腦戰爭)。於是,清政府乃頒佈「外商採買樟腦章程」,實際上是清政府低頭,撤消了樟腦官營。但是26年後即1886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再把樟腦收歸官營。在臺灣的樟腦業可分成在現場製腦的「製造者」及將電舖設於腦務局或分局的「營業者」。製造者又分「腦長」與「腦丁」。腦長顧名思義就是腦丁之長,臺灣總督府官員於日治最初期調查所見,擔任製腦工作者皆為臺灣客家,營業者則設店舖或居住於腦務局或分局所在地,亦有派遣人員駐於當地的情形。根據記載,營業者多為福佬人,而資金來源大多是外商投資,透過洋行的融通,可以使腦棧的資本不致於曝露在風險之中。而製造者與營業者之間的業務關係,可分為三類:洋行|-->腦寮(第一類、腦棧直營):腦長--->腦丁資本->腦棧|-->腦寮(第二類、預借資金):腦長(腦戶)--->腦丁福佬人|-->腦寮(第三類、自由買賣):腦長(腦戶)--->腦丁*於新竹、苗栗地區,腦長稱為腦戶。第一類、腦棧直營:營業者預付資金給製造者,要求製造者開鑿道路,建設腦寮,製造者所生產的樟腦,營業者全數收買。第二類、預借資金:營業者預借資金給製造者購買設備,製造者每月對營業者運送製好的樟腦以換取相應價金(扣除利息及本金)。第三類、自由買賣:製造者自行出資從事生產,再將成品依時價賣給營業者。
點閱數808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8
網路停看聽-網路沉癮症-資源代表圖
web 網路停看聽-網路沉癮症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最早於1995年由紐約精神科醫師Ivan Goldbeg提出。該症狀是形容因過度使用網路而幸福感上有所欠缺,也就是說因過度使用網路而造成學業、工作、社會、家庭與身心功能的減弱。1996年匹茲堡大學心理學教授KimberlyYoung,提出以下8點作為判斷網路成癮的徵兆:1.我會全神貫注於網路或線上服務活動,並在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時的情形。2.我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線上才能得到滿足。3.我曾努力過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並沒有成功。4.當我企圖減少或是停止使用網路,我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脾氣暴躁。5.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意圖的還要長。6.我會為了上網而甘願冒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的危險。7.我曾向家人、朋友或其他人說謊以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8. 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是釋放一些感覺,諸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沮喪。如果以上8項問題有5項回答為是,就可能是網路成癮,若每週上網超過40小時則更加符合診斷確定性。網路世界雖多彩多姿,但也不要因為過度沉迷於網路之中,而忽略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的互動喔!
點閱數654
下載數21
修改日期:2010-06-08
有線電視的出現-資源代表圖
web 有線電視的出現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有線電視(Cable Television、Cable TV、CATV)不是同於無線電視是用天線來接收無線電波,而是使用同軸線纜(coaxial cable)或光纖(optical fiber)將電視訊號、聲音及其他資訊,由線纜端送到各用戶家中的設備。線纜的基本系統包括頭端(headend)、傳送網路和用戶終端設備。最早的有線電視系統,是指1948年美國賓州使用公用天線電視接收系統(MATV、Master Antenna Television)。它採用一副主天線來接收無線電視訊號,再用同軸電纜將訊號分送到用戶家中,以解決城郊山區電視訊號模糊的問題。後來,經過改進的MATV系統,被當成無線電視延伸和補充的主要手段,並廣為採用,至60?70年代MATV被用於城市之內,來解決因高樓阻擋而收視不良的問題。改進後的MATV系統,可在信號接收前端插入錄影機播放的節目,構成一個完整的電纜電視閉路系統(CATV)。有線電視在加拿大、美國、歐洲和大部分亞洲國家已十分普遍,但是在許多南美、中東和非洲並未蓬勃發展,因為這些地區地廣人稀,電纜的鋪設往往不符合經濟效益。在地區廣大的南非,「無線電纜」或「直接到戶」的衛星電視反而更加普遍。
點閱數38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8
稻米的改良-資源代表圖
web 稻米的改良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大正年代,總督府大力興建現代化水利工程,並致力於在來米的改良,使台灣稻米的生產逐漸商品化,其主要目的是為供應日本人口味的稻米,以補充其糧食的不足。日人磯永吉以台灣米與日本米重覆交配,歷經十二年的努力,1922年宣告新品種的出現,這是農業技術上的突破,終於在1926年正式命名「蓬萊米?新品種蓬萊米除了更可口,獲得消費者的偏愛外,在生產方面又比原來的在來米能多收成20%,價格上又是高出在來米5至10%。加上總督府推行不遺餘力,以建設水利工程來增加灌溉面積、設立農事試驗場來改良品種、施行米種技術改良、改進肥料、設立農業倉庫來改進流通、驅逐害蟲、推進二期米作等。因此蓬萊米的種植迅速遍佈于全台,產量大增。當然其中大部分是運往日本。在蓬萊米未出現的1910年代時,台灣產米不到500萬石,到了1920年代,蓬萊米普及化之後,稻米生產突飛猛進、產量最高時幾乎達1000萬石大關,同樣的土地產量增加一倍。輸出量也從原來的23%約100萬石。增加至520萬石、佔產米總量的53%。同時,原來殖民地單一農業起了大變革,從1910年代的台灣砂糖生產轉化成為米、糖二大農產的商品生產。相對的也有日本四大商社三井物產、三菱商事、加藤商會、杉原產業等大米商,來壟斷台灣的米價與產量。佔了台灣米產量的90%以上。
點閱數56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8
通信衛星系統的種類-資源代表圖
web 通信衛星系統的種類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通信衛星系統可以從應用、軌道、頻率和服務四個方面來分類。(一)按應用分類可以分為海事衛星移動系統(MMSS)、航空衛星移動系統(AMSS)和陸地衛星移動系統(LMSS)。海事衛星移動系統主要用於改善海上救援工作,增強海上通信業務和無線定位能力。航空衛星移動系統主要用於飛機和地面之間為機組人員和乘客提高話音和數據通信。陸地衛星移動系統主要用於為行駛的車輛提供通信。(二) 按軌道分類由運行的軌道來看,通信衛星分為同步衛星和非同步衛星;同步衛星繞行地球的方向及時間,和地球自轉相同,因此從地球上看它,好像是靜止的。非同步衛星在軌道上環繞地球,當它飛越地球某個地區時,只有那個地區能對衛星接收與發射信號,因此藉多個衛星作接力式的轉播。(三) 按頻率分類按照該衛星所使用的頻率範圍將衛星劃分為L波段衛星、Ka波段衛星等。(四) 按服務區域分類按服務區域劃分,有全球、區域和國內通信衛星。顧名思義,全球通信衛星是指服務區域遍佈全球的通信衛星,這常常需要很多衛星組網形成。而區域衛星僅僅為某一個區域的通信服務。而國內衛星範圍則更窄,僅限於國內使用。
點閱數43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8
4-2-1-1-資源代表圖
web 4-2-1-1
江姿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台灣第一台筆記型電腦(Notebook PC)原型機是由工研院電通所在1990年初開發,其產業投入之時間點幾與美日等先進國家同步。不過初期由於關鍵零組件與產品規格制定大部都掌控在美日兩國手中,所以我國廠商均以代工(OEM)為主,以避免與知名廠牌進行品牌的直接競爭。全球著名電腦廠商如IBM、Sony、、Apple、惠普,為降低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紛紛以向海外採購物美價廉產品為競爭策略,我國廠商如廣達、仁寶、宏碁、英業達憑藉優異生產製造能力、交期準確、產品品質佳及價格低廉等優勢,成為全球知名大廠採購主要對象。全球每四台筆記型電腦,就有三台來自台灣,台灣是全球最大的筆記型電腦王國。但是,一般大眾知道的人卻寥寥無幾。這些產品也只是以這些國際大廠的品牌銷售到消費者手上,台灣代工廠商仍然只是背後的「無名」英雄。台灣電子製造商多年來為國際大廠代工製造電子產品的訂單有增無減,但是,電子產品價格不斷下滑,製造商的利潤也受到擠壓, 台灣電子產業想要在競爭激烈的環境求生存,企業創立自有品牌,成為必須要做的事。宏碁(acer) 電腦成立於1976年,於是計畫由代工轉型,以自有品牌行銷全球做為經營目標。創辦人施振榮先生決定將宏碁切割成不同的代工、品牌業務獨集團,從事多元化的經營。Acer筆記型電腦其品牌在其總經理蔣凡?可蘭奇擔任歐洲區總經理期間,打敗眾多國際品牌,躍身為歐洲第一大筆記型電腦品牌。2004年宏碁合併營收達新台幣2250億元,全球員工總數為5600人,產品行銷全球100多個國家,是世界第五大個人電腦品牌。
點閱數300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8
網路停看聽-網路犯罪-資源代表圖
web 網路停看聽-網路犯罪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網路犯罪」是指透過網路架構的特性,包括網際網路的跨國性、無距離限制、隱密性、無實體化及匿名性所實施的犯罪行為。由於網路的便利性、匿名性以及高度的使用率,使得網路犯罪問題日漸浮現,犯罪形式不斷翻新。電腦(網路)犯罪的類型,包括在網上建立網頁提供色情資訊、在網路上販賣盜版光碟、販賣違禁和管制物品、銷售贓物、從事電子商務詐欺、妨害他人名譽、入侵他人網站阻斷服務、散佈電腦病毒、進行網路賭博、以及散播個人資料等。因此在網路上,千萬不要誤以為網路的匿名性,能讓罪行瞞天過海,要小心各種可能觸法的犯罪行為。
點閱數55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8
4-1-1-1-資源代表圖
web 4-1-1-1
江姿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台灣的經濟發展,曾創下舉世矚目的「奇蹟」。然而,經濟與工業的成長率日漸減緩,必須從研究發展、產業升級上著手才能突破困境。政府參考許多先進國家的做法,例如美國的矽谷(Silicon Valley)。矽谷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舊金山灣區,以史丹福大學為中心,吸收優秀人才,成為全球科技重鎮,知名電腦公司如蘋果、惠普、英特爾和IBM等都在矽谷。民國65年,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指示成立設置「科學工業園區」,後來正式納入六年經濟建設計畫中,由國科會、經濟部及教育部共同進行,有計畫地引進國外技術與人才,並且提供有效的獎勵途徑。在新竹地區,大學及研究機構林立,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食品工業研究所、精密儀器發展中心等,附近地區又有中央大學、中原大學、中正理工學院、中科院及交通部電信研究所等,具備設置科學工業園區的最佳條件,且交通便利,距離國際機場、港口及公路要道都在 2 小時車程之內,所以第一個科學工業園區即選在新竹。民國68年總統令公佈「科學工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隨後成立「科學工業園區籌備處」,民國69年 總統令公佈「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正式成立管理局,高科技廠商開始入區設廠營運。除此之外,政府也提供了稅賦優惠,以及相關公共設施、廠房、土地以及住宅,用以吸引高科技廠商進駐。廠商設址在科學園區中,政府將減免他們在開始營業前五年的關稅、貨物稅以及營業稅。23 年來政府已投入新台幣 385 億元在園區的軟硬體建設,至 92 年止,園區內共設立 370 家高科技公司,大部分是半導體、電腦、通訊、光電等電子產業。經過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已成為世界上發展成功的科學園區之一,目前「新竹科學園區」涵蓋的基地範圍有新竹、苗栗銅鑼、桃園龍潭以及新設立的宜蘭地區。
點閱數421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6-08
網路的誕生-資源代表圖
web 網路的誕生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網際網路,是由一群符合TCP/IP為通訊協定的網路所組成,透過彼此的連結來達到服務與資源的共享。電腦網路起源於美國國防部所成立的先進研究計畫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為了將先進的科技運用在戰略上,時值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之際。之後當 ARPA 發展出一套通訊網路理論,1969 年九月美國國防部開始佈署 ARPANET。ARPANET主要的構想出於美國國防部為了確保網路資訊傳輸的完整性、相容性及安全性,讓分布在全美各地接受國防研究計畫的各大學電腦彼此連接在一起,其所研發的網路連結技術,是為了避免通訊的中斷,因為部分網路若因戰爭而損壞時,傳送的資訊會繞過損壞的電腦找到新傳輸路徑。就是設計一個沒有控制中心的網路系統,讓每台電腦的功能都一樣重要,可以經由任何一台電腦、任何一條可用路線來傳送資料,如此國家防衛系統就可永不斷線。1990 年代 ARPANET 逐漸萎縮消失,而 Internet 的應用則越來越廣,Wide Area Information Servers (WAIS) 、Gopher、全球資訊網 (World Wide Web) 紛紛出爐。當 Internet 上開始從事商業活動後,商業性的網際網路服務業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逐漸成長,開始提供各類型的加值服務。 由於網路的便利性、超連結(hyperlink)與超文本(hypertext)等特性,讓全球上網人數不斷激增。到2004年底,全球上網人口已達8.7億人,而當年台灣整體上網人口也已經突破1000萬人,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上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路雖然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世界各地的資訊,只要輕輕擺動滑鼠,就能呈現在眼前。然而網路的開放性以及隱匿性,也帶來了一些隱憂,例如,網路安全與網路犯罪等問題。
點閱數19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