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310
廣播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廣播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臺灣的臺語廣播開始於西元一九四二年,而歌仔戲走入廣播界則是在西元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五年間。由於當時收音機普遍,且臺語片、古裝電影興起,歌仔戲逐漸推出內臺戲院,所以進入歌仔戲轉而進入廣播電台錄製歌仔戲節目。當時播出歌仔戲的電臺有民本、中廣、警察、中華、正聲等,而民生電台的「金龍歌劇團」、民本電台的「九龍歌劇團」、正聲電台的「天馬歌劇團」受到觀眾喜愛,尤其是正聲「天馬歌劇團」,將廣播歌仔戲推向高峰,名小生楊麗花便是出自此電台。廣播歌仔戲所唱的劇目與內外臺差不多,有《陳三五娘》、《呂蒙正》、《望鄉之夜》等戲,演員都沒有劇本可唸,由戲先生說完劇情內容後,演員自行發揮。廣播歌仔戲靠的是演員優美的嗓音,因此可磨練演員的唱腔。廣播歌仔戲的氣勢長紅,原有歌仔戲曲調已經不敷使用,所以增加許多新的曲調,新曲調有來自閩南語流行歌曲,如【人道】、【運河悲喜曲】、【五月花】等;還有來自國語流行歌曲,如【相思苦】、【茶山姑娘】等;以及來自歌仔戲樂師的創作,如【送君別】、【人蛇姻緣】等,這些歌仔戲曲調不僅使廣播歌仔戲播出內容豐富,也增添歌仔戲的新活力。 但是這波廣播歌仔戲的熱潮在電視歌仔戲出現後,便逐漸減退,慢慢走向下坡。
點閱數791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5-28
電影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電影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戰後初期的電影事業,片商大都是從香港引進以廈門語發音的劇情片,以「臺語片」做號召,由於語言相近,民眾無須透過辯士解說便可了解劇情,所以深受歡迎。在此風潮引領之下,許多劇團負責人或文化人便看準拍攝電影市場,紛紛開拍台語片電影。第一位拍攝臺語片的導演是邵羅輝,西元一九五五年,他應「都馬劇團」團主葉盛福之邀,在臺北「大橋戲院」搭景,拍攝歌仔戲電影《六才子西廂記》,主角為筱明珠。不過,邵羅輝當時以十六厘米的攝影器材拍攝,與電影院所用三十五厘米放映機規格不合,所以放映出來的畫面模糊,影像與聲音搭配不良,觀眾反應不佳,因此上映沒有幾天便匆匆下片。雖然《六才子西廂記》的票房失敗,但是並沒有打擊其他劇團的信心,「拱樂社」團長陳澄三也開始籌拍電影歌仔戲,他聘請何基明擔任導演,陳守敬為編劇,演員為「拱樂社」班底,開拍《薛平貴與王寶釧》。由於記取《六才子西廂記》失敗經驗,所以在影片放影規格、電影宣傳上都特別注重,在臺北首映當天造成空前轟動,隨後在中南部上映,仍舊受到歡迎,因此又繼續籌拍第二、三集,帶動拍攝臺語片熱潮。其他歌仔戲團在「拱樂社」成功拍攝歌仔戲電影的腳步下,都躍躍欲試,跟在「拱樂社」之後的劇團是蔡秋美的「美都劇團」,請何基明執導,拍攝《范蠡與西施》。西元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九年是歌仔戲電影的興盛時期,但是西元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一年間,電影歌仔戲出現低靡現象,為力圖挽瀾,當時的天華影視周天素、臺聯有限公司賴國村、大來有限公司鄭錦洲,便租下霧峰文化戲院為拍片場,聘請李泉溪為導演,與新南光、日月園、賽金寶等團合作,大量生產歌仔戲電影,締造電影歌仔戲另一波的興盛時期。但是隨著電視歌仔戲的出現,造成戲院生意蕭條,且西元一九六九年時,大量拍攝電影歌仔戲的新南光、日月園兩劇團先後解散後,電影歌仔戲便正式走入歷史。
點閱數47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皇民化運動下的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皇民化運動下的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在台的「皇民化」運動更是雷厲風行,西元1942年皇民奉公會下設立「臺灣演劇協會」,負責管制劇團,獲准加入該協會的歌仔戲團都紛紛改變為演出臺灣新劇,才有演出機會,而且劇本還必須經過「臺灣演劇協會」核定,所以劇團生存空間受到很大限制。 「臺灣演劇協會」」負責管制劇團,之後成立的「臺灣興行統治株式會社」將劇團分成甲、乙、丙三級,分級標準是以劇團會說日語人數多寡決定。歌仔戲演出的公文送達「皇民奉公會」及「臺灣戲劇協會」後,要等待批准,接著便依照等級分配到不同戲院演出。甲級劇團通常可以到大都市及設備完善的劇團演出,乙級劇團雖無法被分配到較好的戲院,但是仍有演出機會,丙級劇團所受待遇最差。當時日本政府希望藉由歌仔戲進行人民思想的箝制,所以歌仔戲不得不演出發揚日本軍國主義的內容,雖然這種「樣板戲」內容曾到各地演出,但是成果不佳,日本當局也只好放棄。
點閱數549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5-28
古希臘的地理位置概況-資源代表圖
web 古希臘的地理位置概況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希臘的地理位置是蘊育豐富文化的重要條件。由於希臘北面依山,三面臨海,加上地處溫帶地區,氣候溫和宜人,並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皆為發展文化的助力。從陸上的位置來看,希臘的土地境內多山,僅能充分利用所有土地來種植穀物,所幸她擁有上等的大理石建材、品質優良的黏土和一些礦物,而終年溫暖的氣候更給她們一大恩賜,人們會種植橄欖樹、無花果、葡萄等作物,並成為經常食用的食物。從海上的位置來看,希臘人的生活與海洋息息相關,由於希臘本身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鄰近的地中海、愛琴海與黑海更提供了豐沛的漁業資源,海洋深深地影響希臘人在飲食、交通、神話與世界觀等方面。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農業發展貧瘠,西元前十世紀的希臘人就了解海洋經濟的重要性,開始在海外成立貿易站,積極向外尋求更多的經濟財富,他們更向外建立殖民地,範圍包括: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甚至遠達北非沿岸,這些殖民地大多設在具有優良港口與農地的地方,與希臘城邦進行商業貿易,比如雅典城邦會運用自己生產的橄欖和酒來與殖民地交換穀物、瀝青等物,此外,也輸入埃及的香料以及殖民國的奴隸。除了商業貿易之外,思想與文化也經由海洋貿易而傳播開來,希臘人便由此借用他國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發明,來豐富自己的文化,比如:他們運用了腓尼基人的文字、巴比倫人的數學和埃及人的藝術雕刻等。從希臘挖掘出的考古物品中亦發現,許多陶器、陶罐與飾品都受到外國文化的幾何風格影響。至於希臘本身的文化也能經由這些海上交通的管道向外傳播,對於希臘與外界的文化交流很有幫助。由於希臘在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環境上的優勢,使得希臘半島上的人們在生活上無虞,並培養欣賞自然、善用自然、以及創造自然的智慧,他們以製作陶器、創作詩歌與史詩,展現自己的審美觀,他們讚頌宗教與諸神、發展關心自然與生命的宗教情懷與哲學思維,更經由與外界的認識與交流,開闊自己的心胸,形成自由開放的風氣,這些皆促成了希臘文化的光輝燦爛!
點閱數1467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台灣歌仔戲與廟會儀式-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歌仔戲與廟會儀式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台灣有史以來,戲劇就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民間戲劇演出的時機有:宗族祭祖、新屋落成、還願、寺廟神誕、慶壽及對違約的處罰等。其中,最普遍的是寺廟祭典與四時節令的演戲。戲劇演出也結合民間社會的人際網絡,親友之間互相邀集前來參與祭祀及觀看戲劇,除聯絡彼此情感,也促使人與人之間互動更為緊密。歌仔戲從本地歌仔時期便擔負著祭典酬神的重要祭儀,所以當歌仔戲逐漸從宜蘭傳至台灣其他地區後,除增加戲劇本身的藝術特色外,濃厚的儀式色彩仍然保留。由於劇團演出與社會習俗結合,所以演出的時間、地點、劇目皆須合乎祭儀,一般戲劇演出前,總會有祭祀儀式的進行。這些儀式包括起鼓、扮神仙劇(百壽圖、醉仙、八仙),以及跳加冠(官),與金榜,稱之為三齣頭,原本這些是亂彈戲演出時的習俗,但是歌仔戲也沿用此程序。其實扮仙戲反映了一般人希望得到的圓滿,所以有三種內容,一種是象徵神仙降臨的祝福的戲,一種是象徵封贈富貴的戲,還有家庭圓滿的戲。劇團演員在扮仙戲中便是扮演人與神之間的橋樑,執行宗教的儀式。扮仙戲的三仙指福、祿、壽,這些神仙會獻上魁星、麻姑、財福、男女童;如果是扮八仙,便是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李鐵拐、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以及瑤池金母獻蟠桃、男女童等。跳加冠是由一個戴面具者,手持「天官賜福」的卷軸,在台上表演;最後的金榜是高中狀元的小生,與鳳冠霞帔的小旦,兩人拜天地。俗語說:「加官禮多過戲金銀」,是一般戲班及廟宇對於扮仙戲重視的寫照,只要戲團扮過仙,假使遇到颱風天無法演出,廟方仍要給戲班戲金。而信徒藉由扮仙戲而能得到心靈滿足,足見此種儀式的意義非凡。臺灣各戲劇都有自己的戲神,這些戲神有田都元帥、西秦王爺、老郎神、孟府郎君,而歌仔戲的戲神是田都元帥。日治時期學者鈴木清一郎調查發現,當時臺灣已有奉祀田都元帥的廟宇,田都元帥的造形有三種,第一種為小兒穿大人衣,第二種為穿文官或武服者,以及無鬚年輕人,其臉上特徵有一螃蟹的標記,腳下常有金雞、玉犬伴隨。民間對於田都元帥的傳說也多與螃蟹有關,因此也衍生?一些相關的禁忌。劇團為維持演出時的順利,有其一定的習俗及禁忌。例如演員們忌吃毛蟹,因為毛蟹是田都元帥的救命恩人,因為傳說田都元帥是個棄嬰,被遺棄在田間,全仰賴毛蟹吐沫餵養,才得以存活長大,所以演員們以不吃毛蟹表達感恩。此外,還有對蛇的禁忌,歌仔戲藝人認為蛇是不吉祥之物,所以演出時看到蛇,要燒香拜拜,有的甚至不演「雷峰塔」這齣與白蛇有關的故事。另外,劇團對「花」有忌諱,認為「花」有混亂之意;在戲劇演出前,文武場的樂器不能任意敲打,以免打亂規矩;還有演出時的頭盔、跳加冠的面具都不能亂戴,以免失聲。劇團的信仰神、禁忌,讓演員在演戲時可得到心靈上的安全以及保佑,也規範演出時的神聖性,讓演出能更加圓滿。
點閱數87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戒嚴時期的文教政策-資源代表圖
web 戒嚴時期的文教政策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將文學的功能或目的,限定在對抗共產思想及其建立的政權;透過文學創作的形式,培養出戰鬥的意志,激勵出士氣,呼應「反共抗俄」的基本國策。總之,反共文學及戰鬥文藝是特殊時代背景及政治意義下的產物。此一時期也是「懷鄉文學」的興盛時期。懷鄉文學與反共文學相互唱和,相互輝映。懷鄉文學帶有濃厚的反共氣息。「懷鄉文學」道出自中國淪陷後,被迫遠走他鄉,離鄉背井到臺灣生根。文人假筆墨創作,宣洩對家鄉的懷念,惟有堅持反共,才能光復家園。1950年代,臺灣文化界呈現最大的特色就是藝文與傳統的斷絕。不僅絕斷五四運動以來的自覺,更切斷臺灣本土傳統。唯獨殘餘的,就是五四運動以降的民族主義、西化、愛國等意識。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以後,台美關係正常化;因此,多數作家轉而吸取歐美文學的經驗,引進現代主義,成立現代文學。現代文學以新詩為手法,不僅反共,更宣揚自由。強調知性,追求詩的純粹性,以及民主價值。196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爆發「文化大革命」,中華文化及孔孟思想摧殘殆盡。蔣中正總統基於自由中國應該「保存固有文化,發揚孔孟思想」等理念,在陽明山中山樓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創設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主要倡導的內容有:一、復興中華文化,完成國家統一。二、弘揚孔孟精神,建立人文精神。三、強化民族意識。四、著重倫理、民主、科學等文化根基。五、推行國民禮儀,建立倫理道德規範,培養社會善良風氣。
點閱數848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8
明華園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明華園的發展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明華園最早的團長為陳明吉,1912年出生於屏東縣車城鄉,曾經加入九甲戲班,西元1930年,陳明吉與戲院老板蔡炳華共組劇團,稱為「明華歌劇團」。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為管制戲劇,成立「臺灣演劇協會」,當時獲准演出的劇團之一包括「明華歌劇團」。戰後,「明華歌劇團」更名為「明華園」。西元1962年,臺視開播,影響到內臺歌仔戲的生態,許多劇團只好散班或往野臺發展。「明華園」原本堅持在內臺演出,後來仍決定轉戰外臺。外臺的生活較為刻苦,演員大都以戲臺為住處,在哪裡演出便以哪裡為家,之後「明華園」成員才在屏東縣潮州安定。西元1982年,「明華園」以《父子情深》獲全國戲劇比賽冠軍,以及最佳團體演技獎,最佳編劇獎(陳勝國)、最佳小生獎(陳昭香),打響了「明華園」的知名度。進而有機會在隔年,進入國父紀念館演出《父子情深》與《濟公活佛》,建立「明華園」口碑。西元1997年,陳明吉去世後,「明華園」便分為八團,以「天、地、玄、黃、日、月、星、辰」,由八個子女各自掌理,各房之妻、兒女、媳婦為基本成員,團長陳勝福的「地字團」為公演團,每當有大型公演,各團便分配人力支援「地字團」。其他各團活動地區分散在中南部。「明華園」是家族劇團,陳明吉共育有八子,這些第二代成員都是現今「明華園」的支柱,陳家媳婦也大都是歌仔戲演員,三媳孫翠鳳原本不是職業歌仔戲演員,嫁到陳家後才開始學戲。陳家老大是陳明吉的養子名叫郭南海,為後場全才;老二陳勝典與父親陳明吉感情最深厚;老三陳勝國是明華園的導演及編劇高手,老四陳勝福是明華園團長,他為明華園開拓許多演出機會,舉凡工地秀、醫院、監獄、大專院校、社教館、國家劇院表演等,企圖打響明華園知名度,而針對明華園內部則採用管理概念,佈景、道具、戲服都以電腦化管理;且調整演員薪資,又要求演員要守時練功排戲,讓明華園劇團具有現代化管理的面貌;老五陳勝在是當家丑角,他所演出的角色往往成為戲劇中的重要靈活人物。老六陳勝發是公關高手,對外的應酬都交給他。老七是陳勝順,美術是他的專業,所以團裡的佈景都靠他修護,文場樂器也很擅長,是明華園的藝術總監。「明華園」曾經遠征北京、法國、日本演出,讓臺灣歌仔戲之美散播到其他國家,身為臺灣人除了感到榮耀外,也要多多支持歌仔戲團的演出!
點閱數4268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8
戰後歌仔戲狀況-資源代表圖
web 戰後歌仔戲狀況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一九五○年代,官方單位成立「臺灣歌仔戲改進會」,要以創作型劇本與施行導演制度「改良」歌仔戲。西元一九五二年又成立「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執行辦理每年度地方戲劇比賽,擬定准演或禁演的歌仔戲劇目,除整理舊有劇本,也徵求反共抗俄與富有教育意義的新編劇本。這些新編劇本,經過協進會審核後,便分送給各劇團演出,只是這些主題富含教化觀點的劇本,不論內容、身段、行頭道具,大都是以京劇為模擬對象,各劇團能採用的部分有限。所以歌仔戲劇團只有參加官方舉辦的「地方戲劇比賽」時,才會演出協會提供的劇本,平時在民間演出若照「標準劇本」,一般觀眾無法接受。因此官方所施行的規定,對於民間劇團的效果不大。在日治時期雖有歌仔戲劇團進入內臺劇院演出,但劇團數量不多,劇團仍以野臺演出為主;不過,戰後這情形有很大改變,許多歌仔戲劇團紛紛進入商業劇場演出內臺戲,演出野臺戲的劇團數量反而較少。劇團在戲院演出的檔期為十天一個檔期,所以固定以十天為一個段落,結束後劇團馬上趕往下一個劇場,戲班主與戲院老闆採取三七分帳。不過,有些受到觀眾歡迎的劇團,可能會在一地連演十天以上。此時期的內臺歌仔戲是延續日治時期的演出方式,包括夜戲演出前加演一段京戲、使用機關佈景、軟式佈幕,以及各種千奇百怪的噱頭吸引觀眾。在演出內容上,多演出「胡撇仔戲」,意即演員穿著日本和服、手拿武士刀,或是佩帶左輪手槍等,非古裝戲服的裝扮演出,而且戲劇內容走「奇情武俠愛情倫理」路線,有別於傳統上教忠教孝的歷史故事。音樂改為大量使用西洋音樂,曲調除改唱流行歌曲,如【青春嶺】、【滿山春色】等以外,由於閩南「都馬劇團」來臺,「都馬調」的日益盛行,也豐富歌仔戲的曲調。
點閱數282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8
古埃及的學校-資源代表圖
web 古埃及的學校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有些學者認為最早的學校的源起,是始自西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宮廷學校」。古埃及文明中,古王國(約西元前2686?2181年)和中王國(約西元前2040?1786年)是兩個主要的黃金時代,特別是其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高度發展,促成了文化教育的組織與內容。根據古埃及文獻的記載,埃及的學校大致分為幾種:古王國時期的宮廷學校,主要是教育政府的官吏與王室的子弟。中王國時期,則開始出現組織良好的學校,型態又分為宮廷學校、神廟學校、文士學校等等,分別培養不同的專業人才。到了國力強盛的新王國時期,神廟學校成為研究高深學術和培養高深專業人才的地方,如海立歐普立斯(Helioplis)大寺,它曾被譽為「最普通和淵博的知識中心」,神廟裡的祭司們研究天文、數學和物理學,也開設了幾何、測量、調查、測容量問題的預備課程。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稱海立歐普立斯大寺的祭司是埃及人中最傑出的歷史學者。該寺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經常舉辦一些學術討論,吸引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學者,據說猶太的摩西、希臘政治家梭倫、哲學家泰勒斯和柏拉圖都曾遊學此地。宮廷學校是古埃及王朝建立的教育機構。從古文獻的出土中可以發現,古埃及有紀載歷史的習慣,他們會將大規模的宗教節日和法老的慶祝活動記載下來,而法老為了表彰功績,也會在墓室和神廟中記載下自己創建的功業,這使得古埃及的王室必須雇養一批熟稔文字書寫的抄寫員,而培養素質高的官吏也是古埃及宮廷學校成立的主要目的。神廟學校是神廟的祭司身兼教師,傳授神廟人員文字書寫、語言、計算、幾何、天文等學問,同時也教導他們有關神學、醫學與數學等高深又專門的學科知識。文士學校的教育內容則是屬於比較初級性的知識,主要教授一般人民有關識字閱讀與計算等生活能力,但家境貧寒或奴隸則很難進入學校學習。學生通常在十歲左右入學,但因為家境與天賦的差異,只有少數學生能勤學不輟,直至成年。書寫在埃及的社會是一種具有權力的象徵,特別是具有書寫技能的高級官吏,他們的權力甚至能與法老不相上下。古埃及人在西元前3000年左右創造了象形文字,用來作為表達與紀錄的符號系統。早期的象形文字是以圖形為基礎,寫在墓穴的岩板、骨片上,多用來紀錄國王或宗教之事。後期象形文字益發成熟,具有表形、表意與表音的功能。學生們在學校學習象形文字的書寫與閱讀,培養基本的讀寫能力。象形文字系統是相當複雜的,因此學習書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師對於學生的要求也十分嚴厲,並例行體罰,有句埃及的諺語是這樣的:「孩子的耳朵長在背脊上,挨打才會把話聽進去」。古埃及人書寫象形文字的材料有紙草、羊皮紙、木或鉛板和陶片,動物的骨頭、木乃伊的裹布也是書寫的材料。他們會用煤灰加水當作墨汁,或是用赭石做紅墨水;筆則是初期用燈心草製作,後來埃及人仿效希臘人,用蘆葦桿做筆。這些資料我們都能經由參觀現代的博物館來了解。
點閱數1569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8
注重實用的中等教育-資源代表圖
web 注重實用的中等教育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896年5月,成立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以培養公學校師資及實業人才。國語學校下設兩部:國語部及師範部,曾增設實業部,但不久即告廢除。1919年,國語學校改制為臺北師範學校,並陸續增設臺南、臺中、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師範教育扮演培育師資及精英塑造的搖籃。總督府有鑑於中等教育以實用性為主,故首重臺灣地區環境衛生的改革,決議在臺培育醫療人才。1899年成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為日治時期臺灣醫學教育的開端。「臺灣教育令」頒佈之後,醫學校升格為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28年併入臺北帝國大學,改名為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增設醫學部。為了配合開發殖民地臺灣的需求,殖民地當局特別重視職業教育。職業學校負責培育及拓展實業所需要的人才。當然,這些人才必須具備應有知識及相關技能。總督府先後設立農業實驗場,糖業、林業、工業等講習所,數十所農業、工業及商業學校,更在各地設置職業補習學校。總督府不僅著重於一般性男子教育,更顧及女子教育、蕃童教育(原住民教育)、特殊教育(殘障族群)等。專為女性設立三年制的女子普通學校(中等教育)、高等女學校等,為原住民設立蕃童教育所、蕃人公學校;更為肢體障礙者設計盲啞學校,供殘障者就讀。這些教育可說是前所未有的變革,近代化教育制度徹底在臺灣生根及發展。
點閱數33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