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335
劃番界-土牛界溝-資源代表圖
web 劃番界-土牛界溝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清政府統治臺灣是採取「漢番隔離」的政策,漢人一律不准進入番地,更不用說是開墾了。除了立碑出示禁令為界之外,更在地表將土挖出成溝,並將挖出的土,堆在溝旁,形成一條人工界線。由於土堆起來的樣子,看起來像牛蹲坐姿勢時隆起的背,所以被稱為土牛,挖出來的溝,就稱「土牛溝」。
點閱數490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6-01
公媽牌的書寫及其意義-資源代表圖
web 公媽牌的書寫及其意義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通常「公媽牌」會放在家裡或是宗祠裡。正面會書寫堂號及「某家歷代祖先」等字樣。背面一般會有個小抽屜,放著書寫著歷代祖先們姓名的紙張,平常時間是不能亂動的,遇到特殊的日子才可以拿出來觀看。漢人祖先牌位提供漢人先民們最基本的姓名及祖籍地資料,有些甚至也會記載簡要的祖先事蹟。
點閱數33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1
忙不完的勞役-資源代表圖
web 忙不完的勞役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平埔族要向清政府納餉(大多是鹿皮)以表示歸順之意,並且由於對臺灣較熟悉的緣故,清政府官員們更是要求他們服各式勞役。隨著鹿皮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大量的各式勞役驅使,使平埔族人疲於奔命,雖然名義上擁有土地,但是卻無力耕種,加上不熟悉漢人的耕種方式,最後則土地漸漸流失。
點閱數23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1
街庄的形成-資源代表圖
web 街庄的形成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當移民越來越多,人群聚集的結果,街庄自然形成。「街」和「庄」不同,街指的是人口稠密的街市,提供各式各樣商品或服務買賣的地方。而庄指的是一般人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村莊的意思,居民可能以農耕或捕魚為生。所以,一般民眾採購或販賣物品,可能都要從自己居住的「庄」走到「街」去,街一般也是地方上的交通及經濟中心。
點閱數32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1
移動的土牛線-資源代表圖
web 移動的土牛線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土牛溝其實就是人工的「漢番之界」,這條人工界線原本是清政府為了劃分漢番不同生活空間而設置。但隨著漢人用不同手段越界開墾,平埔族人從一開始出租田地、典當土地,到漸漸失去土地,終至遷徙的歷史進程來看,地圖上的土牛線,是不斷地向山區推進,也見證了平埔族群生活空間的日漸縮小。
點閱數302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1
臺灣納入世界文化圈-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納入世界文化圈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方思潮對臺灣的影響,未曾斷絕,影響力不減反增。受全球化意識的影響,西方文學及作品的翻譯,也隨之興起。部份民間書商以翻譯西方文學及小說為主。西書翻譯風的熱潮,自解嚴以後,不曾遞減。西書翻譯更為臺灣人的智識及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臺灣人藉由西書翻譯得以與世界接軌,求知於世界。每年一度的國際臺北書展,眾多的西文及翻譯書商陸續進駐。藉由書籍的販賣與流通,臺灣民眾獲得窺探世界文化的機會。近年來,受全球化及現代化概念的影響,形成文化公民權的觀念,借著推動創意文化產業,達成文化消費,建立公民權利主體性及多樣性。文化政策受到西方文化政策的影響及衝擊,進而學習及轉變,更可看出臺灣文化發展的走向。臺灣社會日漸走向民主化之後,議題炒作,以及解釋權,不再屬於個人、政黨,甚至是男性的權利。西方文化的另一重大特點,就是多元性的呈現,關懷弱勢族群,爭取平等及平權運動。如:環保、婦女、弱勢族群等都是西方文學的課題。國內作家不止引為借鏡,更採橫向移植,透過文章翻譯,進入臺灣文壇。議題更為豐富,靈感更能文思泉湧。西化色彩,日益濃厚。
點閱數510
下載數11
修改日期:2010-05-28
台灣歌仔戲與內台戲院-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歌仔戲與內台戲院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歌仔戲要進入內臺戲院演出,必須要有些改變,佈景、音樂、以及劇目上也有所創新。搭配劇情增設如金鑾殿、公堂、廳堂、監獄、茅舍等寫實佈景,劇本也從短篇改為長篇連續劇,以及增加武戲劇目。曲調以原本七字調、哭調為主,又加上許多根據「哭調」曲調結構,所創作出的「三盆水仙」、「日月嘆」、「留書調」、「望月詞」等哀傷曲調,此外,民間音樂家的加入,在原有曲調上做不同旋律的變化,或是編製新曲,都使歌仔戲演出時的曲調更加多樣。演出劇目已不限於歷史劇或傳奇故事,而是增加許多社會新聞以及民間傳說,多是取材自本地的故事。如西元一九三二年,臺南發生殉情命案,貧女與少爺因相愛無法結合,而投河自盡的悲劇,有些歌仔戲老師傅便將這件新聞編成戲,演出時還因此造成轟動。大部分的歌仔戲團在全臺灣的戲院巡演,停留時間不過十天或半個月。不過,戲院「新舞台」曾經自營劇團「新舞社」,「新舞社」的前身是鴻福京班,在1931年時,萬華「鴻福京班」因財力所限無法繼續經營,該班所有服飾、道具都被台北「新舞台」買下。「新舞台」經營者有鑒於戲院經營必須跟著觀眾口味而變,所以將「鴻福京班」改為「新舞社歌劇團」,改演歌仔戲以及社會劇,且重金禮聘當時著名藝人,有游阿笑、施金水、小寶蓮、陳樹根、嚴松坤、謝蘭芳等,還有專演京劇的芮鳳寶、芮桂芬、芮德寶等,陣容堅強。 此外,更延聘擅長編劇與導演的人才,改編劇本劇情,使演出內容豐富。為能加強視覺效果,「新舞社」特別延攬佈景師張大發、黃龍雄,製作精采絕倫的佈景。如演出「李士民遊地府」這齣戲時,閻羅殿的佈景以及第十殿轉輪臺的製作都相當逼真,轉輪臺有公侯將相、士農工商、鰥寡孤獨、卵生、胎生、濕生六道,每道門有一洞口,轉輪王判某鬼魂墮為某道時,獄卒便將鬼魂押到道口前,等待「總投胎」的口令下達,那些鬼魂一個一個躍進洞內,機關發動上端六支煙囪就有各色人物、飛禽走獸、魚蝦蟲蟻的色彩光影升起,十分生動精巧。當時「新舞社」在一齣戲的前四十分鐘會加演京劇,但是這些京劇演員,是因為本身劇團不敵歌仔戲的盛勢,才會來到「新舞社」,由此可知,歌仔戲的勢力已經逐漸凌駕京劇,成為影響臺灣居民娛樂的新選擇。
點閱數36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8
注重實用的中等教育-資源代表圖
web 注重實用的中等教育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896年5月,成立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以培養公學校師資及實業人才。國語學校下設兩部:國語部及師範部,曾增設實業部,但不久即告廢除。1919年,國語學校改制為臺北師範學校,並陸續增設臺南、臺中、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師範教育扮演培育師資及精英塑造的搖籃。總督府有鑑於中等教育以實用性為主,故首重臺灣地區環境衛生的改革,決議在臺培育醫療人才。1899年成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為日治時期臺灣醫學教育的開端。「臺灣教育令」頒佈之後,醫學校升格為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28年併入臺北帝國大學,改名為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增設醫學部。為了配合開發殖民地臺灣的需求,殖民地當局特別重視職業教育。職業學校負責培育及拓展實業所需要的人才。當然,這些人才必須具備應有知識及相關技能。總督府先後設立農業實驗場,糖業、林業、工業等講習所,數十所農業、工業及商業學校,更在各地設置職業補習學校。總督府不僅著重於一般性男子教育,更顧及女子教育、蕃童教育(原住民教育)、特殊教育(殘障族群)等。專為女性設立三年制的女子普通學校(中等教育)、高等女學校等,為原住民設立蕃童教育所、蕃人公學校;更為肢體障礙者設計盲啞學校,供殘障者就讀。這些教育可說是前所未有的變革,近代化教育制度徹底在臺灣生根及發展。
點閱數33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各級學校歌仔戲社團-資源代表圖
web 各級學校歌仔戲社團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宜蘭吳沙國中及宜蘭高商以及大專院校也都設立歌仔戲社團,如「台大歌仔戲社」、「高雄師範大學歌仔戲研究社」、「政治大學歌仔戲社」等。校園社團會聘請資深藝人擔任指導老師,並以期末公演方式,展示學習成果。社團展演或許未達職業水準,但是青年學子投入學習歌仔戲的行列,也讓歌仔戲有另一片可以發展的空間。在本土文化日漸重視的今天,歌仔戲的表演藝術足以代表臺灣的傳統文化,或許有些人對歌仔戲的印象仍停留在吵鬧的階段,那麼若是看見路邊有歌仔戲團演出,請駐足停留觀看一會,或許會發現伴隨著高分貝麥克風演出的歌仔戲現場,流露出的濃濃臺灣鄉土味以及人情味呢!假如有機會進入國家戲劇院觀賞歌仔戲,更會發現歌仔戲很大的改變。也許我們無法成為職業歌仔戲演員,參與演出,但是我們可以成為歌仔戲觀眾,給予傳統戲曲支持與鼓勵。
點閱數769
下載數22
修改日期:2010-05-28
臺日人共學制-資源代表圖
web 臺日人共學制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第一次臺灣教育令公布之後的教育制度,無法滿足臺人長期以來的教育需求,連日本開明之士,亦覺不當,交相指責。總督府繼而標榜『內地延長主義』,藉以提升臺人教育及文化水準。所謂『內地延長主義』,即是認定臺灣為日本國土的延長,採取與日本國內相同的制度及教育方式。1922年,新臺灣教育令公布後,臺人子弟也可以進入日人子弟就讀的小學校。1941年總督府學務部再度修正「臺灣教育令」,取消公學校與小學校雙軌制,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惟考慮臺灣現況,故課程內容仍異於日本國內。新臺灣教育令實施後,臺灣中等以上教育機關比照日本國內制度設立,在各地增設中學校、高等女學校、職業學校及職業補習學校,另設高等學校一所,專門招收中學畢業生,但中等以上的教育仍感不足。可貴的是,新臺灣教育令公布後,在臺高等教育設施才成為可能。綜觀總督府的教育政策,乃採漸進原則,由教育力量逐步強化統治基礎。同化教育政策具有強烈的現代化取向,企圖改變臺灣社會。但是,教育制度的設計,長期存在著差別待遇及隔離政策,臺人始終未能與日本人享受同等權利,這也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基本特徵。
點閱數23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