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263
紫禁城興建之始-資源代表圖
web 紫禁城興建之始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1368年明軍佔據大都城,元朝滅亡,明初以南京為首都,故北京不再是全國首都的狀況一直持續了30多年,一直到靖難之變後,成祖即位才有所改變。 由於惠帝朱允炆採納大臣黃子澄等人提出的削藩策略,導致燕王朱棣以誅奸臣、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變”,最終取得了帝位,建元永樂。朱棣在取得帝位後就有遷都之意,首先1403年下詔改北平為”北京”,稱”行在”;並從1406年開始大規模營建北京城,到1420年建城工程基本完工。1421年正月初一,明朝正式遷都北京,廢”行在”之稱,改北京為”京師”,改原京師為南京,作為陪都,北京再次成為全國的首都。明成祖遷都北京的原因如下:1.為了加強對北方蒙古族的防禦力量,鞏固明政權;2.北平是朱棣建立帝業的根據地;3.北平具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建都歷史。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它自外向裡有四重城垣,即外城、內城、皇城和宮城,在永樂年間完成內城、皇城和宮城的建築,外城是在1553年在內城以南加修的,原本應是在內城四周均加築外垣,不過由於財政困難,故只加築了南城牆,結果北京城的平面圖就形成一”凸”字形。北京城的中心就是宮城,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因為禁止普通百姓進入,這宮殿也被稱為「大內」,亦稱「紫禁城」。「紫禁城」名稱的由來,係根據天文學的觀點來看,古人應為天上所有星體是以「紫微星」為正中心。紫微星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眾星環繞,位置不變,古人認識此乃天帝所居之處,稱紫宮,並以「紫微正中」之義,來象徵人世間帝王之居所,加上皇帝的宮殿乃屬禁地 ,因此明、清皇宮就有「紫禁城」之名。
點閱數32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湘菜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湘菜的演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湘菜」重香氣變化,佐料多用辣椒、豆豉、薑、醋、五香粉等,烹法以蒸、煎、炒、燒、煨、臘為主,特別擅長燻製「腊味」。菜餚往往帶著濃厚焦香,吃起來酸、辣、麻,其中首推雞肉為頭等美味,其次是牛肉、鴨肉。菜相色彩鮮豔,五彩繽紛。 湘菜系下分「湘江、洞庭、湘西山區」等三種地方風味,又以「湘江菜」為主流,選料精、味道濃、氣味佳;「洞庭菜」以水邊禽類、河鮮為主;「湘西山區菜」,則擅長烹煮山珍野味,充滿本地區少數民族的風采。「湖南菜」的歷史可上溯石器時代,戰國時代此區屬越楚之地,物產與氣候和中原大為不同,因此飲食文化就已經獨立於中原地區外,「豆豉」更是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老調味料,也因氣候潮濕,所以盛產香菜類植物,香味也成了湘菜的特點之一。又因境內溼氣重,所以自明朝時從外地傳入辣椒後,湖南人就開始嗜辣,故俗語有「湖南人怕不辣」的說法。但辣味特色與四川的辣法稍有不同,它獨欠辣中帶甜,反以酸辣為主。
點閱數24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耽戀優雅-資源代表圖
web 耽戀優雅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十七世紀的巴洛克風,不僅影響到當時女性服飾,也對當時男性服飾產生影響,表現出華麗且繁複的優雅風,男士普遍穿綴有「緞帶」或「薔薇花」的高跟鞋,在衣服的裝飾上也使用了大量的「緞帶」。男士穿戴手套也成為本世紀開始流行的重點。受巴洛克風格影響的女裝具有豐富的裝飾,使用髮帶、花邊、刺繡裝飾外衣,給人目眩神迷的感覺,而暖手筒(Muff)亦為當時女性喜愛的流行配件之一,其材質以毛皮為主,不僅可保暖,亦可作為在上流社會表徵身分地位的裝飾物。
點閱數23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北京猿人-資源代表圖
web 北京猿人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周口店距今北京城區西南約50公里,位置正處於西山山地向平原過渡的山麓丘陵地帶。這一地帶有一些低平小山,地質成分主要為石灰岩,在經過千百萬年的溶蝕,這些小山中逐漸發育成溶洞和裂隙,其中一座叫龍骨山的小丘上就有五個大小不一的洞穴。20世紀20年代,在龍骨山東北坡最大的一個洞穴中發現了原始人類的牙齒和骸骨化石以及大量遺物、遺跡。這種原始的人類就是著名的「北京猿人」,在人類學上的正式名稱叫「北京直立人」,俗稱叫「北京人」,這個洞穴後來被稱為”猿人洞”。在北京人的考古發掘過程當中是先從哺乳動物化石的發掘開始的,1921年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和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當地百姓的指引下開始進行發掘,經過兩年的努力,他們發掘出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其中甚至包括兩枚古人類的牙齒,由於在當時古人類化石相當罕見,所以這項消息的宣布震驚當時中外學術界。因此當時由地質學家翁文灝主持的中國地質調查所和協和醫學院達成協議決定於1927年正式對周口店遺址進行發掘,在此後的兩年間,出土大量的古脊椎動物化石以及古人類的下頷骨和牙齒化石。最後總算在1929年12月2日這一天,在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主持下發現了第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成為北京人考古過程中最值得紀念的一天,也使我們終於可以透過復原一窺古人類的真面目。從遺址的文化堆積來看,”北京人”從70萬年前到20萬年前就已生活在這裡,出土了近十萬件的簡單打製石器,以及發現豐富的用火證據,證實北京猿人已知用火取暖、熟食和嚇退野獸。
點閱數570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7
漳泉小吃-資源代表圖
web 漳泉小吃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漳泉小吃」大概是臺灣人最為熟悉的,許多臺灣人的祖籍就是漳、泉二地,現在臺灣的小吃也深深受此影響。「米粉」就是福州的特產之一,把米磨漿瀝乾後壓成細條狀風乾,比現在的新竹米粉要粗上許多。「新竹米粉」則是源自福建惠安,據傳可上朔至五胡亂華時期,北方漢人南遷後,由於缺少麵粉,所以便用米粉替代製麵,結果製出了米粉的原型「米條」。「惠安米粉」在傳至新竹後,因為新竹風的大助力,讓米粉更加美味可口,新竹米粉便成了享譽全臺的小吃之一。「漳州蠔仔煎」是相當有特色的小吃,蠔仔煎是福建沿海地區皆有的小吃,製法也大同小異。漳州的特色在由牡蠣、蒜苗、蕃薯粉漿、鴨蛋一同攪拌後下鍋煎製,與臺灣現在用小白菜取代蒜苗,材料是分次下鍋煎的方式有所不同,反較接近「蚵嗲」的做法,不過是攤平下鍋煎。佐以甜辣醬與蘿蔔酸菜,以去油解膩。
點閱數400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火車二三事--小火車與火車的家-資源代表圖
web 火車二三事--小火車與火車的家
杜曉惠/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日本時代,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合稱臺灣三大林場,太平山開發時間比阿里山晚,採較高效率的「運才軌道」和「架空索道」接駁的方式集材,首先在太平山地區依不同高度舖設軌道,小火車將木材集中運送至索道站,再經由索道將木材「溜放」至下端軌道,如此層層接駁,其實太平山林業產量高於阿里山,風景亦不遜色,卻因不能使用大型鐵路機車,70年代伐木停止,便黯然走入歷史。輕便軌道台車是早年臺灣地方運輸的特有文化,指軌距在500毫米左右,建築標準很低,以人力或小型動力推動的軌道台車。由於早年都是以人力推動,剎車時再以「木棍」摩擦後輪控制速度,又名「手押台車」其歷史比臺灣鐵路的歷史更早,初為運煤之用,大正年間專門載人的輕鐵會社已遍佈臺灣,目前臺灣最後保留的輕便軌道台車在烏來,不過「手押台車」已變成汽油動力的蹦蹦車,難以想像當年人力推行的辛苦。我們每天外出很累,總渴望回家好好泡個澡休息,火車也是喔!車庫就是火車的家,它們白天英勇奔馳載客,回到家也希望能洗個澡並補充養分,火車回到家,便有人會為「他們」洗澡,呵護「他們」,火車的家,中間有一個轉車台,左右旋轉,使他們可以進入或進出車庫。舊山線北起竹南,經苗栗、三義、豐原、台中至彰化,全長89.3公里,日治時代時期舊名為「台中縣」。這段鐵路由於坡度甚大,最高達千分之二十六,山區路段以單線通行,成為西部縱貫線最大的運輸瓶頸。其中「勝興」車站標高海拔402.326公尺,為昔日「臺灣鐵路」最高的車站。
點閱數381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7
美麗也可以很簡單-資源代表圖
web 美麗也可以很簡單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在新古典主義風的影響之下,歐洲的女性服飾主要以自然簡單的款式,取代以往過於華麗誇張的造型。在1790年代後期,短髮開始成為女性的新時尚,樸素的「麥梗帽」更是流行的時尚配件呢!在服裝部分,非自然的緊腰衣與裙撐架的不正常束縛,早已被淘汰,這個時代強調的是素雅而高貴的妝扮,上半身的打扮以「低胸凹型方型領」加上高腰線的設計為特徵,袖子一般而言以短袖為主,袖口花邊則以「泡泡袖」為裝飾,此外為了冬天禦寒,為彌補袖子的長度,會戴上長達肘上的長手套或搭配「披肩」;下半身的特色是以強調女性大腿的若隱若現為尚,不再崇尚華麗而誇張的下擺裝飾。
點閱數26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粵菜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粵菜的演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而廣州是中國歷代以來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之一,與中國各地和海外的交流頻繁,粵菜久而久之的就逐漸吸收各種烹調方式之長,發展出了粵菜的獨特風貌。廣東的物產種類繁多,再加上不斷的由各地傳入新的食材,讓廣東菜是無所不用,也是粵菜勇於挑戰的原因之一。粵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細分廣州、潮州、東江三種風味,主流則是講求食材多、手法新的廣州菜。由於集各地口味、各菜系所長,粵菜的風味兼具清、鮮、爽、嫩、滑、脆,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調味方式也兼收各省之法,醬爆、辣炒、醋溜、紅燒,樣樣俱全。 近代又吸收了西菜的料理方式,使得粵菜的變化更上一層樓,不斷的創新求變,這可說是粵菜的最大特徵。
點閱數24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艷絕唐宋-荔枝-資源代表圖
web 艷絕唐宋-荔枝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楊貴妃愛吃荔枝,讓這種水果帶著一股莫名的風韻,唐玄宗甚至遣專人為其摘取新鮮荔枝,由江南一帶替楊貴妃摘採鮮荔枝送至長安,還說荔枝上尚沾朝露,這可能是則穿鑿附的故事。因「生荔枝留五七日輒壞」,兩地相去何只千里,就算策馬不分晝夜狂奔,一定超過保鮮時限。而且「荔枝過一日,則色味俱變」,已經變質的荔枝,楊貴妃可會喜愛?事實上在四川也產荔枝,巴蜀與長安相去不遠,策馬狂奔一日可到,所以楊貴妃所食的荔枝,產自巴蜀盆地而非江南的可能性較高,但巴蜀荔枝的味道,遠不如嶺南荔枝的甜美,若和福建荔枝相比,也顯得肉少果酸。在宋代航運業相當發達,「閩中荔枝,三日到永嘉」、「四明海舟,自福唐來,順風三數日至,得荔子色香都未減」,福建的荔枝已經可以在短時間內送至京城。宋代的荔枝已經大規模的進行栽種,荔枝產量大為增加,大盤商人購買時需用「以林斷之」的方式簽約購買,可見其規模。除以新鮮荔枝內銷,更以製成蜜餞的方式外銷世界各地「悉為紅鹽者,水浮陸轉,以入京師,外至北戎、西夏,其東南舟行新羅、日本、琉球、大食之屬,莫不愛好,重利以鑄之」。荔枝可說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氣息的一種水果了。
點閱數1227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魯菜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魯菜的演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孔子後人沾其餘蔭,代代與統治者交好,也因身為孔家後代,各類禮法都需十分的注重,以免有辱門風,由於歷朝每年一次的祭孔大典,孔家子孫對於接待帝王將相成了每年例行公事。歷代的嫡系家長被稱為「衍聖公」,除了常需接待客人外,更時常拜訪達官顯貴、王公貴胄,所以有許多的機會接觸到南北名菜;孔府又是千年不衰的世家大族,對於傳統的注重與保存,是不難想像的。魯菜就在這種狀況下被長久的流傳。魯菜,最有歷史的菜系,更是春秋到唐宋之後,中國菜系的兩大派系裡,北派的中流砥柱,在清代的御膳房中,不少的御廚出身山東,而曲阜孔府菜更因為歷代以來皆與皇親國戚往來,所以深深的影響到宮廷菜,清代更是明顯。孔府菜講求精美的食料、卓絕精湛的烹飪技術,充滿書香門第的文人風度、兼有王公貴胄的氣勢。中國菜講求色、香、味、形、器,孔府菜還講究「意」,菜名中帶有各種典故、還突顯出了該菜的重點所在,孔府菜不但滿足口腹之欲,更帶來濃厚的人文氣息。
點閱數212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