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到主要內容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325
VR360 北桃金輔導團 數位走讀 石門老梅漫步-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 北桃金輔導團 數位走讀 石門老梅漫步
北桃/北桃金數位機會中心國小3-4年級
石門老梅的岩石是從老梅溪沖刷下來的砂石,沉積在海底而形成的沉積岩。再經過長期的海浪沖刷,質地鬆軟的部份被侵蝕,留下比較堅硬的部份而形成了溝槽。在每年3-5月時,浪花滋潤了石槽岩面,就會開始滋長綠色藻類,到了4月初就是最茂盛、最美麗的時刻,這樣的美景已經被CNN列為臺灣8大秘境之一喔!跟著我們一起沿著綠石槽海岸漫步,欣賞大自然奇蹟。
觀看次數29
修改日期:2025-11-24
VR360 左鎮蔗埕廣場數位走讀-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 左鎮蔗埕廣場數位走讀
臺南&高雄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4年級
蔗埕廣場曾經是種植甘蔗的大本營,在四十到七十年代,每年十一月到翌年四月是糖廠製糖開工期,連接玉井糖廠與善化糖廠的台糖玉善線小火車總是特別忙碌,人車出入頻繁,可以說熱鬧萬分,小朋友也會來此嬉戲,甚至偶爾還會偷取甘蔗。而「蔗埕」就是牛車載運甘蔗到火車站暫放,等待小火車運送到糖廠的地方。走進蔗埕廣場,第一眼就能看到以甘蔗為主題的大型裝置藝術,像是牛車裝置藝術、鐵軌廊道及月台復舊意象還有復古的糖廠機具展示區,讓人彷彿回到那個甘蔗田遍佈、製糖業興盛的時代。現場還有導覽解說功能設計造型遊具,帶你認識當年左鎮的糖業發展史,就算不是歷史迷,也能從這些展示中感受到過去左鎮農村的純樸與辛勞。
觀看次數5
修改日期:2025-11-24
VR360 東山碧軒寺數位走讀-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 東山碧軒寺數位走讀
臺南&高雄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4年級
來到碧軒寺的廟前,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廟門前那兩隻白象聖獸,而非常見的石獅。這白象象徵佛教中普賢菩薩所乘的坐騎,也暗示寺廟希望「承載、普渡眾生」的意義。廟宇的雕塑工藝、殿堂彩繪與木石結構也呈現閩南寺廟的傳統風格,兼具細膩雕刻與地方匠藝。碧軒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即是「東山迎佛祖暨遶境」。這個傳統每年在農曆 12 月 23 日舉行「送駕」儀式,將觀音佛祖迎回碧雲寺過年;然後至正月初十舉行「回駕」,再將佛祖送回碧軒寺。在遶境過程中,信眾需徒步穿越山區香路,途經多個庄頭、溪谷、古路,整個過程常在夜間進行。在回駕途中有許多「三換」儀式(換香、換花、換轎),這些習俗在地方文化中具有深刻意義。「東山迎佛祖暨遶境」活動已於 2011 年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資產。碧軒寺不僅是一處宗教場所,也是當地民眾凝聚信仰、傳承文化的重要樞紐。對於對宗教、民俗、廟宇建築或地方文化有興趣者,前來碧軒寺一遊或參與迎佛祖典禮,能更深刻感受臺南東山地區的在地信仰脈絡與民俗風情。
觀看次數6
修改日期:2025-11-24
VR360 學甲慈濟宮數位走讀-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 學甲慈濟宮數位走讀
臺南&高雄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4年級
慈濟宮擁有八百餘年歷史神像開基二大帝,來自福建泉郡的白礁慈濟宮,康熙年間由李姓先民自白礁迎來奉祀,迄今為全臺大道公廟僅有者,因此慈濟宮終年香火鼎盛。而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一日「學甲上白礁」活動,則是慈濟宮的主要祭典活動。目前學甲慈濟宮主體建築分為前殿、正殿、後殿三落建築,為三落三間起建築,建築體還保留著嘉慶至咸豐年間樣貌,慈濟宮正殿供奉保生大帝為主神、後殿稱為慈福寺,供奉觀音佛祖。正殿中有書法家楊草仙先生於九十高齡時手書狂草「龍飛」、「鳳舞」四字,字長四尺。山川殿門神原由台南彩繪匠潘麗水所繪,於2004年改建時,重新繪製,而兩旁龍、虎門的門神彩繪,則是由已故新傳獎得主李漢卿所構繪。廟中楹聯多由名人手書,如正殿中可見葉公超、錢大鈞所寫的對聯。廟宇建築雕樑畫棟,深具古色古香的歷史藝術,慈濟宮還有一代宗師葉王交趾陶作品、何金龍老師的剪黏、蘇水欽老師的木雕以及潘麗水老師的彩繪等等的廟宇藝術,在慈濟宮外還有石獅、旗桿等各一對分別左右,另外還有宏巍牌樓,不但堂皇而且嚴肅。
觀看次數5
修改日期:2025-11-24
VR360 旗山天后宮數位走讀-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 旗山天后宮數位走讀
臺南&高雄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4年級
旗山天后宮位在高雄市旗山區,是當地非常重要的信仰中心,主要供奉天上聖母——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媽祖。這座廟的格局是「二殿二廂」,在2000年時被列為高雄縣的縣定古蹟,後來在2010年改為直轄市定古蹟。旗山天后宮是目前唯一一座還保留清朝時期建築特色的廟宇。從入口往內走,整體配置是:牌樓、廟埕、三川殿、天井、正殿。三川殿到正殿是主要的祭祀空間,兩側則有天井和廂房,正殿旁邊還有過水廊、後天井以及耳房。現在,廟裡的左廂房是廟祝的生活空間,過去則是「悟真社」的宣講堂,裡面還留有「宣講聖諭」牌匾,以及供奉倉頡、孔子、文昌帝君的神位。而左耳房以前是「鳳吟聲南樂社」的曲館,專門用來練習南管音樂。正殿裡的媽祖神像是軟身雕刻,神情莊嚴,木質微黑但帶著光澤。殿內還有一個精緻的石質香爐,上面雕刻著唐草紋、雲龍紋,爐口還刻著「天上聖母」四個字。廟裡的文物陳列室則展示了許多清朝時期的祭祀用品,像是青花百壽字款三足香爐、松鶴紋境主公鉎鐵圓爐,還有媽祖大轎前用的錫質五賽等,讓人能夠一窺古時候的信仰文化。
觀看次數7
修改日期:2025-11-24
VR360保力客家文物館-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保力客家文物館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隊/高雄市資訊服務暨應用協會國小3-4年級
民國89年成立的保力社區文物館,是車城鄉文物保存的典範。館內珍藏多樣客家文物,從展示早期農業智慧的農業器具、呈現居家面貌的生活用品到獨特融合軍事背景的檳榔臼(以砲彈殼再利用製成),以及展現客家美學的客家服飾,處處彰顯在地文化特色。最吸睛的莫過於全球唯一的「彈殼健康步道」,這條由上千顆五零機槍子彈殼串連而成的百公尺步道,訴說著保力村與三軍聯訓基地共生的獨特戰地文化。此外,保力村更透過牆面彩繪,描繪早期生活、產業及傳統婚嫁等,將「硬頸精神耕讀傳家」的客家精神跨越時空,呈現一幅幅生動的文化畫卷。
觀看次數20
修改日期:2025-11-24
VR360車城陵頂自然公園-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車城陵頂自然公園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隊/高雄市資訊服務暨應用協會國小3-4年級
隱藏在保力村後花園的陵頂自然公園,是客家先民從六堆客家庄遷移而來的重要據點,村民為了生存,與車城閩南人爭奪水源,最終與原住民結盟,共同對抗外來的壓力。位在保力山三軍聯訓基地實彈靶場鄰近的小山丘上,擁有遼闊的視野,眺望關山、龜山,以及保力溪與四重溪出海口,沿著木棧道而行,步道終點的觀景涼亭位於高點,是賞夕陽的好地點,可眺望保力村及恆春鎮、台灣海峽。保留原有的天然水塘「牛嶺堀」,並建有涼亭及沿崖邊所建的木棧道、停車場,因位於丘陵頂上,以稱為「陵頂自然公園」。
觀看次數20
修改日期:2025-11-24
VR360七美人文化園區-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七美人文化園區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隊/高雄市資訊服務暨應用協會國小3-4年級
七美人文化園區位於澎湖縣七美鄉,是「七美」地名的由來,融合歷史傳說與人文景觀。相傳明朝時七位女子為守貞節投井殉難,井邊奇蹟長出七棵香花樹,象徵忠貞與守護。園區內有紀念她們的七美人塚與何志浩將軍撰寫的碑文。除了感人傳說,園區亦包含史前石器製造場遺址,顯示早期原住民活動痕跡,增添歷史深度。遠處的古仙洞則傳為修行避難之所,充滿神秘氛圍。全區結合歷史、人文與自然,是情感深厚的文化地景。
觀看次數44
修改日期:2025-11-21
VR360新埤張家夥房-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新埤張家夥房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隊/高雄市資訊服務暨應用協會國小3-4年級
新埤「張家夥房」為三開間、二進多護龍的四合院建築,由門堂和正堂還有左右橫屋所構成。是新埤鄉第四、五屆鄉長張達禮的父親張啟鳳所建,已有90多年歷史,張啟鳳在日治時期曾任新埤庄的保正,從門廳前洗石子打造的西式門面,仍可想見昔日張家門第的風光。沿著側門進入,行經過水廊—這是連接正廳與橫屋的遮陽避雨長廊,與橫屋構成一個「回」字形。步入夥房庭院,可見以卵石鋪設的地面與四周種植的百年桂花樹。老一輩常說,桂花不僅聚氣招貴,還象徵貴人扶助,可見張家對風水的重視早已深植於宅第設計之中。穿越庭院走入祖堂,是客家建築中最具精神意涵的空間。秉持「神在廟、祖在堂、人在間、畜在欄」的傳統觀念,祖堂中設置了客家人稱為「阿公婆牌」的祖先牌位,象徵著對祖先的崇敬與家族延續的核心精神。祖牌猶如一部族譜的縮影,記錄著歲月與世代的傳承。祖堂後方可見代表孕育與承載天地之氣的「化胎」,而化胎貼上「五行石」對應到祖堂內的「土地龍神」,這些風水設計皆寄託著庇佑子孫、家運昌隆的期望。回到庭園,抬頭仰望屋脊,可見傳統屋頂排水所用的轉溝,而牆面上的竹節窗與書卷裝飾,則寓意著節節高升與書香世家。張家夥房,如今靜靜矗立在新埤的土地上,守護著一段段關於家族、文化與客家精神的記憶,也等待著更多人走進來,細細品味這段歷久彌新的夥房故事。
觀看次數45
修改日期:2025-11-21
VR360伯勞鳥生態環境展示館-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伯勞鳥生態環境展示館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隊/高雄市資訊服務暨應用協會國小3-4年級
全國第一座『伯勞鳥生態環境展示館』座落於台26線楓港國小旁,前往墾丁國家公園屏鵝公路邊。原本是一處廢棄的舊軍營,98年申請計畫以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方式所建立完成,藉由教育宣導讓社區居民革除多年來濫捕、濫殺紅尾伯勞鳥之陋習,民眾了解自然生態環境保育的重要性,凝聚共同護鳥的意識。館內收藏諸多珍貴的伯勞照片、影片、標本、DIY體驗之外,也提供伯勞鳥生態導覽介紹,讓民眾可真正了解伯勞鳥的地方。館內還建構復古木炭窯、文化生活館及環境教育館,擺設木炭窯、木炭生活用品及早期捕撈虱目魚苗器具,讓民眾透過古文物的陳列,回味楓港地區早期生活的純樸風貌。
觀看次數196
修改日期:202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