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308
甲午戰爭的影響-資源代表圖
web 甲午戰爭的影響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近代化改革進入新的階段:為期三十年的自強運動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告結束。有識之士認知器物改革無法達到自強的目標,思想觀念大為轉變,因而進一步要求制度方面的變革。在馬關條約簽訂的那一年,康有為、梁啟超師徒二人各地舉人發動公車上書,以變法圖強為號召。國際地位低落面臨嚴峻的外交危機:馬關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爭相租借港灣,劃分勢力範圍,讓中國面臨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嚴峻外交危機。龐大的賠款財政負擔影響國計民生至鉅:馬關條約的二萬萬兩賠款與贖回遼東代價三千萬兩,再加上向西方各國貸款的利息負擔,使中國須以往後數十年的關稅作為抵押還債之用,影響國計民生甚鉅,也阻礙中國近代化建設的發展。傷害中國工商業的發展:馬關條約中一條日人有權在中國設立工廠的規定,使西方各國可以依照最惠國待遇條款要求一樣援此例辦理。造成西方各國可以就近利用中國的低廉原料與人工,商品又可以免稅納捐,使中國的工商業無法與之競爭,嚴重打擊中國工商業的發展。甲午戰爭期間,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近代中國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中國的近代化運動至此產生二個不同路線,一為支持清廷繼續推動改革、一為推翻清廷進行徹底改造。
點閱數641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6-03
明治維新的內容-資源代表圖
web 明治維新的內容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王政復古後,日本仍然有不少的封建諸侯,因此明治政府決定廢除封建制度、1869年天皇發表詔書,所有封建諸侯必須將權力交還給天皇,從此日本成為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透過有效廢除封建制度,明治政府得以集權中央,有效推行往後的改革措施,這是日本明治維新能夠順利推行的一個重要原因。1889年2月,明治天皇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成為君主立憲國家。強調天皇享有最高權力,可決定一切政務,並設置首相與帝國議會。但此部憲法和西方的民主政體或君主立憲有所不同,它強調天皇是神的後裔,將天皇神格化,並不是一部民主的憲法,也因此權力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德川幕府時代,日本是一個有嚴格的階級劃分制度的社會。除武士階級、士農工商一般平民外,尚有非人、穢多等賤民階級,社會內部問題嚴重。明治維新開始後,取消非人、穢多等賤民階級,使其與一般平民平等。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全國學習西化。各種軍事工業、民生工業,諸如造船工業、紡織工業等都大力學習西化。並且普?設立西式學校,大量翻譯輸入西方各種制度與理論學說,日本從此逐漸轉型成為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制訂全國徵兵法,模仿德國軍制建立新式陸軍、模仿英國軍制建立新式海軍。不過雖然新式軍隊的建立皆是按照西方的軍事制度,不過日本仍然強調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影響日後日本軍國主義的產生。
點閱數32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
中國瓜分危機與門戶開放政策-資源代表圖
web 中國瓜分危機與門戶開放政策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甲午戰爭後,西方列強興起一股瓜分中國、強行租借沿岸港灣、劃分勢力範圍的風潮,其中東北及長城內外成為俄國勢力範圍,並強行租借旅順、大連。山東港灣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並在天津、漢口設立租界。西南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並租借廣州灣。福建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長江流域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由於英國的在華商業利益反而因此次的瓜分風潮大受限制,再加上美國不願中國的瓜分而影響其在東亞的利益,於是具有強大商業競爭優勢的英美二國共同研商討論中國門戶開放政策的可能性。1899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照會西方列強各國,提出中國門戶開放政策。主要內容有二,第一:各國在中國勢力範圍內或租借地內對通商事業或投資事業,不得加以干涉。第二:中國現行海關稅率,對於勢力範圍內之口岸的貨物進出,均為適用,稅款由中國徵收。這項門戶開放政策列強各國陸續同意。但由於此項政策主要在於強調要求均等的貿易機會與待遇,全是以通商經濟利益為考量,未顧及到中國政治主權與領土完整。在義和團事件爆發後,海約翰再度通牒各國,添加一條中國行政領土完整的原則。美國的對華門戶開放政策至此方算完備。
點閱數545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3
維新變法的內容-資源代表圖
web 維新變法的內容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教育是維新人士最重視的問題。籌辦京師大學堂,派孫家鼐管理,節制各省學堂,所有書院、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學、西學的學堂。省會設立高等學糖、郡城設立中等學堂,州縣設立小學堂。鼓勵地方興辦新式學堂,獎勵私人興學,勸導海外華僑開辦華僑學堂。設置各種翻譯、醫學、農務、商學、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定期舉行經濟特科,挑選學生赴東西洋遊學,辦理官報,獎勵著作發明。其中廢除八股取士改試策論此一項目引起極大的爭論。澄清吏治,廣開言路,准士民上書。裁撤閒散衙門冗員提高效率。汰除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大理寺,以及湖北、廣東、雲南巡撫,河道總督。設置京卿學士,期集思廣益。都察院接有條陳事件,立即原封進呈。准藩、皋、道、府專摺奏事,州縣官由督撫呈遞,士民上書,由道府代為進呈。改上海時務報為官報。選派宗室王公遊歷外國。經濟:設立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廣設農會,刊行農報,購買農器,獎勵製造發明,給予專利權,振興工商業。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編制國家預算。下令各省編譯農務書籍。軍事:切實裁兵仿西法練軍,力行保甲制度,改習洋操。變更武舉考試,一律改試槍砲,籌辦武備大學堂。令八旗改習洋槍、洋操,裁減綠營,逐漸實施徵兵制,各省辦理訓練新式軍隊。
點閱數76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3
知識份子的推動-資源代表圖
web 知識份子的推動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清末西學東漸以後,部分知識份子在接觸見識到西方文化的優勢之後,開始大力推廣西學,較為有名的知識份子有馮桂芬、鄭觀應、王韜等人,較為有名的著作有鄭觀應的《盛世危言》、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他們的主張可以歸納為四部分。政治方面:行使君主立憲制度、開議會。外交方面:維護國家主權、改正不平等條約、爭取關稅自主。經濟方面:強調發展工商業、企業歸人民經營、商辦而不官辦。學術教育方面:變通文武科舉考試制度、增設女學、廢除纏足。
點閱數30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
立憲運動的檢討-資源代表圖
web 立憲運動的檢討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雖然立憲派人士熱中於請願推廣立憲制度,但是清廷實際上和立憲派的想法有很大的距離。清廷皇室實際上是以固守權位為主要考量,沒有進行改革的誠意,只是企圖以預備立憲的動作來緩和革命勢力的壓力,一方面可以收攬人心、二方面制憲也可以也可以使清廷政權得到保障。而立憲派一廂情願要求清廷進行君主立憲、儘速召開國會的熱情和想法,在皇族內閣事件後,對於清廷大失所望,因而轉向同情支持革命運動。
點閱數29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
近代中國思想啟蒙家嚴復(1854-1921)-資源代表圖
web 近代中國思想啟蒙家嚴復(1854-1921)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嚴復年輕時以優異成績被派往新加坡、日本、英國留學實習。回國後先後在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任職。他主張變法思想,並透過翻譯西方經典名著典籍來宣傳啟蒙中國人的思想價值觀念。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原富」、「法意」等著作,將物競天擇的進化觀念、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理論、政治制度的精神架構有系統的介紹給廣大的中國民眾。透過這些全面性的介紹西方文明經典著作,使中國人得以接觸西方世界的真正內涵,從思想觀念上根本打破中國保守老舊的傳統價值觀念。他的影響力也並不侷限於變法維新,更進一步成為革命思想的啟蒙源頭。民國成立以後,嚴復曾經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但是他的政治立場轉趨保守,面對民初混亂的政局,他對於民主共和的建立抱持懷疑與悲觀的態度,以為中國當時國民程度連君主立憲都不夠資格,又怎麼能夠立刻實行民主共和,他懷疑勉強實行的結果將造成大亂。他不僅在政治立場上主張漸進改革、反對革命,於民國四年擔任籌安會的發起人之一支持袁世凱稱帝、民國六年肯定張勳復辟。甚至在思想立場上也更為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提倡尊孔反對五四運動。晚年期間不喜談時事,最後病逝於故鄉。
點閱數25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
五賢帝時代-資源代表圖
web 五賢帝時代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奧古斯都去世後,緊接著的四個皇帝與奧古斯都有親屬關係,皆屬朱利安(Julius)與克勞狄(Claudius)兩個氏族的成員,因此稱為朱利安.克勞狄王朝,但這四位帝王並不稱職,尤其是這個王朝的最後一位帝王-尼祿(Nero)更以荒淫暴虐聞名。羅馬帝國承受住了這些帝王的暴政,西元96年至180年羅馬連續出現五位賢明的帝王,分別為內爾瓦(Nerva)、圖拉真(Trajan)、哈德良(Hadrian)、安東尼奧(Antoninus Pius)及奧里略(Marcus Aurelius)。這五位帝王謙虛、愛戴臣民,此期間亦為奧古斯都之後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期,因此稱之為「五賢帝」時代,一些羅馬帝國的基礎建設,如:法律、度量衡及道路交通等都在此時代獲得統一。有文人將這個年代稱讚為「人類最幸福的年代」。 五賢帝時代的輪政方法也相當和平,他們都有選定繼承者,然後收養其為義子,以避免輪政交替時出現的動盪。五賢帝的最後一位帝王奧里略,深愛哲學,為斯多噶派哲學家,有哲學家皇帝之稱。雖然他勤政,但當時羅馬帝國已出現衰勢,因日耳曼人的侵擾,奧里略親率軍隊作戰,軍費龐大,對羅馬帝國造成負擔,且此時瘟疫大作,使得羅馬帝國國勢由盛轉衰。
點閱數155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3
羅馬皇帝的誕生-資源代表圖
web 羅馬皇帝的誕生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共和時代晚期羅馬國內因爭奪政權和建立軍事獨裁進行內戰,雖然在西元前60年龐培、克蘇拉及凱撒結成所謂的「前三頭聯盟」,但隨後又進入內戰,龐培於西元前48年在法勒沙【Pharsalus】 戰敗而逃往埃及,不久即遭暗殺。此後龐培的繼承人雖仍繼續與凱撒爭鬥,直至西元前45年凱撒的權力已達顛峰。接下來的凱撒著手進行很多頗有成效的改革,奠定往後帝國建立的基礎,但在西元前44年凱撒遭到暗殺身亡,羅馬再度陷入混亂世界。西元前43年與凱撒有密切關係的三人:密友安東尼、騎兵長官雷必達及凱撒的養子屋大維形成後三頭時代,經過一連串的政治鬥爭及內戰,屋大維取得最後的勝利。勝利後的屋大維鑑於先前凱撒遭暗殺的前車之鑑,屋大維在集權過程中相當小心,表面上尊重共和,自稱「第一公民【Princeps】,目的在避免「國王」或「獨裁」等令羅馬人厭惡的頭銜。西元前27年屋大維接受元老院所授予的「奧古斯都」【Augustus】(具有神聖、偉大之意)的尊號,集政治、司法、宗教及軍事最高首長等大權於一身,實際上已成為羅馬皇帝。
點閱數202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3
中國對外商業貿易的心態-資源代表圖
web 中國對外商業貿易的心態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由於中國歷史文化悠久優越,自秦漢以後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帝國,長期在東亞世界擁有優越性的領導地位,因此歷代中國王朝視四周鄰邦為戎夷蠻狄,以「天朝上國」自居,與四周鄰邦並無所謂的平等外交與互惠貿易的觀念,只有「天朝-藩屬」的上下觀念。在這種天朝觀念的影響下,對於四周鄰邦的貿易互市抱持著可有可無的想法,四周鄰邦能夠與中國貿易是一種天朝給藩屬的恩賜,而中國也可以隨時中斷貿易。總之對外貿易是抱持著消極的心態。宋代以後,由於東亞區域的各游牧民族逐漸開化,自認文化最為優越的中國漢族和四周鄰邦的關係愈趨緊張,在這種局勢的影響下,中國對於四周鄰邦的關係,開始強調夷夏之防的警戒心理。明清時期,對於夷夏之防的強調更是嚴厲。因此和四周鄰邦互市貿易不但是皇恩浩蕩下一種對於夷狄之人的恩惠表示,也是羈糜遠人的一種方法。在這種夷夏之防的心理因素之下,不會真正把中外之間的商務貿易看做是一種互市互惠的行為,所以外人前往中國貿易就不能提出任何的要求,而是應該完全聽從接受天朝對於貿易的所有安排。傳統中國由於地大物博,所有一切物質上的需求均能夠自給自足,所以對於外來貨物的需求並不高,造成中國本身對外貿易的動機並不強烈,開放與四周鄰邦貿易只是一種恩賜或羈糜外人的手段,而非目的。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西方各國生產力大幅提昇,因此對於中國的原料與市場有著強烈的需求與企圖。所以在鴉片戰爭前夕,中西雙方對於商業貿易的看法,明顯存在根本性的差異,而雙方又各自以自己的成見要求對方接受,造成摩擦叢生,關係愈趨緊張。
點閱數58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