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匈奴在東漢時內徙中國,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後的混亂,劉淵起兵佔領了華北大部分地區,自稱漢王。311年,劉淵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國號趙,史稱前趙。匈奴別部羯族的大將石勒自立,滅掉劉氏的勢力,統一黃河流域,仍號趙國,史稱石趙或後趙,後被漢人冉閔所滅。匈奴人與小月氏人融合,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在今甘肅地區建立北涼國,後被鮮卑人拓跋氏的北魏所滅。匈奴與鮮卑融合產生了鐵弗部,其主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勃勃後自稱天王,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以為帝王「徽赫與天連」,乃改姓赫連。431年,夏被北魏所滅。匈奴融入鮮卑族宇文氏部落,西魏權臣宇文泰即帶有匈奴人血統。557年,宇文泰子覺篡西魏建立北周政權,581年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以上是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為主體的漢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等地。
修改日期:20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