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911
DOC在地課程-「紙」於至善的紙憶人生:五結DOC中興紙廠百年風華紀錄片-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紙」於至善的紙憶人生:五結DOC中興紙廠百年風華紀錄片
宜花數位機會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紙」於至善的紙憶人生:中興紙廠百年風華紀錄片高聳的煙囪直入雲霄,從五結平原望去特別明顯,這裡曾經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造紙廠、生產量東南亞第一的「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曾經在這裡工作的老員工,從退伍到退休,將他一生的青春奉獻給紙廠。 提到過去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每位老員工臉上洋溢的是感恩的笑容,工作的危險與辛苦、公司對每一位員工眷屬的照顧、大澡堂一起洗澡的回憶,如同老相機中的膠捲底片,承載著生命中最重要的記憶。對每一位中興人而言,這輩子有幸在中興紙廠工作,是畢生的榮耀。這段充滿汗水與記憶的美好時光,隨著紙廠的式微漸漸流失了,希望透過影像製作課程,DOC老師帶著紙廠的老員工、社區協會,共同協力將這段珍貴的記憶留下來。
點閱數33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泰雅音樂創作營》馬武督,加油! ─ 曾純怡-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泰雅音樂創作營》馬武督,加油! ─ 曾純怡
關西數位機會中心/財團法人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紀錄馬武督在地文化與民情。
點閱數25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鬥牛陣-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鬥牛陣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陣頭在民俗活動或廟會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而鬥牛陣不同於一般的陣頭,表演的是結合農村生活、傳統工藝與「答啄鼓」的場景,故事是兩位牧童牽著兩隻牛相遇開始,進行一連串鬥嘴、打鬥的橋段,同時配合熱鬧的後場音樂,鑼、鈸、鼓的伴奏,為鬥牛的過程添增歡樂、緊張的氣氛。鬥牛陣源自於民間自創的陣頭,不但有平易近人的趣味性,也充分反映農民的生活寫照。關於鬥牛陣的起源,並沒有文獻記載,一般認為是由農村發展出來的趣味性的表演。相傳臺灣的鬥牛陣最早開始於臺南市學甲區大灣里,又稱為「大灣牛」,目前鬥牛陣又分為「黃牛陣」和「水牛陣」兩種,其分布大多在臺南、屏東一帶。
點閱數23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北管戲曲(漢陽北管劇團)-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北管戲曲(漢陽北管劇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北管戲曲是台灣民間極為活絡且普遍的戲曲,傳入台灣的時間因為缺乏記載,難以判定,根據邱坤良教授在《野台高歌》(1980年)書中推斷,約在乾隆、嘉慶年間隨移民陸續登陸。其內容繁雜,並非單指一項劇種,幾乎在1912年以前引進台灣本島而被保存,除閩南語系及客家語系以外的戲曲,全被涵括在北管範疇內,又依傳台先後,而有古路的福祿與新路的西皮。「北管」是台灣特有的稱呼,和「南管」是相對稱的名稱,二者除在表演型式、樂器曲調等方面均異外,最直接區別莫過於出在語言上,絲竹婉約的南管使用「閩南土腔」;鑼鼓喧天的北管則使用「變質京音」(或喚官話)。北管究係何時傳入宜蘭?根據文獻記載,約莫於清道光年間自彰化引進,一時間豐沛的戲曲音樂促使年輕子弟趨之若騖,於是學習者日眾,子弟館亦紛紛成立。至咸豐年間,傳有蘇普、簡文登分以西皮、福祿不同曲風設立曲館;另一說法稱簡文登分兩組授徒,一傳西皮,一習福祿,其徒遂分兩派傳藝下去。姑且不論真相如何,日後北管史上著名的械鬥事件,確實是因分了派別而埋下衝突的因子。但究竟這兩大系統在蘭陽地區有何不同?實際上使用的樂器、奉祀的神明及曲牌、劇目上均有所差異。基本辨識法,福祿社團稱「社」,專用殼仔絃擔任頭手絃,與台灣其他地區的「雙教」子弟班及亂彈戲班一樣供奉西秦王爺;西皮社團則稱「堂」、「軒」,以吊規仔為頭手絃,並與歌仔戲、四平戲班同樣奉祀田都元帥。清同治年間,宜蘭之西皮與福祿分派拼陣,夾雜地方政治角力,終致械鬥流血場面。當時,西皮派以溪北舉人黃禶緒為首;福祿派以溪南墾首陳輝煌為首。對峙局面除延燒至光緒年間,並還擴展至基隆、台北、花蓮等地。光緒21年因清日甲午戰爭失敗,台灣自此進入日治時期。這時的北管音樂在異族統治下,武力對抗稍減,取而代之是排場的炫耀較勁,如行頭的增添與力求裝飾華麗、成立西樂部奏演西洋音樂、禮聘戲先生教授粉墨登台的北管子弟戲等。如此風光的場面,在日治末隨著「禁鼓樂令」的實施與中日戰況的日益激烈,亦不得不暫時劃下了休止符。1945年二戰後,北管社團又如雨後春筍般復甦。1970年間,社會轉型,娛樂型態轉變,北管因老成凋謝又缺乏新血輪參與,而走入灰暗期。1980年間,女子紛紛投入與本土意識抬頭,對北管界之振興燃起希望。但好景不常,依據1997年「宜蘭縣傳統藝術資源調查報告」資料顯示,蘭陽地區雖有八十餘團子弟軒社活動,但均瀕臨傳承延續窘境,今日,更因時代變遷使傳統戲曲失去原有的空間,包括職業戲班,能搬演亂彈戲人才已寥寥可數,藝人凋零、後繼無人,北管戲曲的存在與發展產生了嚴重危機。是故以積極作為輔助優良北管劇團傳承推廣,確實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點閱數35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排灣族口鼻笛(謝水能)-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排灣族口鼻笛(謝水能)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排灣族雙管口笛與鼻笛為男子傳達內心情感,或彰顯貴族階級、勇士身分的一種樂器,早期僅頭目或貴族家男子可吹奏並在笛身上雕刻紋飾。排灣族雙管笛形制一管有按孔,可吹奏音階曲調,另一管無按孔,吹奏時以持續低音進行,兩者因而形成複音狀態,也是台灣原住民樂器中唯一可以發出「複音音樂」的樂器。因鼻笛吹奏有如百步蛇發出的長音,另雙管笛有孔一管有如「在說話」,而無孔一管則在旁「配音、陪伴」,此一說法不僅體現排灣族社會階層結構,也與傳統「一人領唱,其他人配唱」複音唱法相互輝映。此外,無論吹奏或傾聽者,皆以「如泣、如訴」、「有抖音」,「引發『哀思』(talimuzau)」的曲調為美,成為特有的聲音模式與文化表現形式。此外,不同地域或部落在不同時間進程,發展出不同吹奏風格與文化傳承,雙管鼻笛以北排灣Vutsul系統平和村會吹奏人數較多,並以圓形吹口、三孔鼻笛為特殊;另雙管口笛於Raval為普遍,常見木塞式斜孔吹口。排灣族所使用的雙管口、鼻笛,不管在樂器發展史上、樂器使用的功能性、獨特性上,都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文化部為保存並傳承這項重要文化資產,於2011年分別將代表Raval系統所屬的許坤仲與Vutsul系統所屬的謝水能,以「排灣族口鼻笛」項目,指定為國家級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
點閱數46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歌仔戲為二十世紀初由農閒歌謠自娛發展出小戲形式的老歌仔,隨時代與生態變遷發展出內台、廣播、電影、電視、外台、劇場等不同的表演型態,伴隨臺灣獨特歷史社會脈絡發展,是為近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文化及戲曲劇種,更是保存臺灣音樂、語言、表演、戲劇等文化元素的載體。而歌仔戲後場音樂為歌仔戲表演藝術不可或缺之一環,其編制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組合以弦管樂器為主,用以配合演唱曲調,武場樂器則以打擊樂器為主,用以調節表演節奏及烘托舞臺氣氛。
點閱數35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aing banday 嚴玉英)-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aing banday 嚴玉英)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1990年代初,新社噶瑪蘭族人發起民族復興運動,開啟香蕉絲編織工藝復振行動,由部落的三位祭師Abi(朱阿比)、Ibay(潘烏吉)與Ayok(潘阿玉),從記憶中一步一步將香蕉絲編織的知識與技術,再現於當代生活。
點閱數23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 又見土礱》林裕祥師傅/三灣DOC/DOC小百工-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 又見土礱》林裕祥師傅/三灣DOC/DOC小百工
三灣數位機會中心/苗栗縣三灣鄉農會國小3-6年級
林裕祥,三灣鄉土礱達人,是台灣極少數擁有製作土礱技藝的長者。古時候,農家以「礱」來碾磨稻穀,讓稻穀分離。土礱以竹、土、木為材料,台語稱為「土礱」。五十年代,偏鄉電力供應不普及,碾米依賴土礱將稻穀碾成糙米。林裕祥從15歲就跟著父親學做土礱,19歲出師。他集木工、竹工及土工於一身,在製作完成一千多個土礱時,台灣全面供電,也因此被迫離開土礱製作的傳統行業。86歲的林裕祥,在中斷土礱製作40幾年以後,因緣際會下重做土礱,帶領DOC學員認識即將失傳的百工技藝。《又見土礱》描述他依古法製作土礱,繼承先人智慧,含採竹、挖土、礱手礱腳製作、編礱身、排礱齒、夯土及編礱衣等繁瑣工序。家人對年邁老師傅仍做粗重土礱,流露出的不捨之情,最是珍貴。《又見土礱》紀錄早期稻穀去殼的傳統土礱技藝,獲得教育部「數位應用創作大賽」金獎。導演李長青,從DOC學員一路成長為DOC的在地講師,帶領學員記錄家鄉故事,成為DOC終身學習的典範。明基友達基金會教育部竹苗數位機會中心 (竹苗 DOC) 輔導團隊,利用課程帶領 DOC 學員學習數位記錄社區產業文化故事。這部完全由三灣數位機會中心學員製作的《又見土礱》影片,短短的五分鐘內容,呈現社區土礱師傅製作土礱的過程與生活故事,展現學員們在DOC 從基礎電腦到影片剪輯一路走來的數位成長與學習成果,也讓三灣 DOC 在資訊教育外,成為未來社區數位文化、產業特色中心。
點閱數27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麻豆DOC~說說十二婆姐故事-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麻豆DOC~說說十二婆姐故事
臺南市麻豆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麻豆區培文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員透過課程,學會如何使用手機拍攝比較有質感的照片十二婆姐著裝完畢,請老師指導,要怎麼把婆姐拍得美美的哦~各位學員們,合照囉~
點閱數743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新化DOC】新化十八嬈蜘蛛精大鬧大目降-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新化DOC】新化十八嬈蜘蛛精大鬧大目降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大目降」即今日臺南縣新化區之舊稱,又稱「大穆降」。「十八嬈」又稱「十八嬲」,十八為農曆18日,嬲指涉女性追求情欲的行為,後因民眾認為嬲(音同鳥)字不雅,改稱嬈(音同饒)。早期臺南縣的麻豆與大目降(新化)在元宵節間皆有「十八嬈」的習俗,關於此項風俗的起源時間、地點,目前尚未發現直接而充足的證據。根據民間傳說,大目降於古代是風水師口中的「八卦蜘蛛穴」,此穴中軸在原三角湧仔農會前的十字路口處,即今日中正路與中山路交叉路口,向8方輻射出8條交通路線:往臺南、關廟、玉井、新市等4條是主線,往大灣、唪(ㄈㄥˇ)口、虎頭埤、礁坑等4條是副線,共8條線,構成一幅似八卦、蜘蛛狀的圖形,因而得名;除了「八卦蜘蛛穴」之外,又有「七星墜地」的傳說,「七星墜地」的七星,指的是當地7座廟宇:朝天宮、武安宮、北極殿、天壇護安宮、太子宮、觀音亭和清水寺,這7間廟宇的主神為包含媽祖的天上7位神尊,七神降臨人間,共佑生靈。此地結合「八卦」、「七星」,為地靈人傑的風水寶地。
點閱數36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