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
點閱數:271 次 下載次數:0 次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
web

歌仔戲為二十世紀初由農閒歌謠自娛發展出小戲形式的老歌仔,隨時代與生態變遷發展出內台、廣播、電影、電視、外台、劇場等不同的表演型態,伴隨臺灣獨特歷史社會脈絡發展,是為近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文化及戲曲劇種,更是保存臺灣音樂、語言、表演、戲劇等文化元素的載體。而歌仔戲後場音樂為歌仔戲表演藝術不可或缺之一環,其編制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組合以弦管樂器為主,用以配合演唱曲調,武場樂器則以打擊樂器為主,用以調節表演節奏及烘托舞臺氣氛。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 國際
素材
主動式
領域: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學習表現: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社2b-Ⅳ-2 尊重不同群體文化的差異性,並欣賞其文化之美。
領域:藝術領域-音樂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音A-Ⅱ-1 器樂曲與聲樂曲,如:獨奏曲、臺灣歌謠、藝術歌曲,以及樂曲之創作背景或歌詞內涵。
音A-Ⅲ-1 器樂曲與聲樂曲,如:各國民謠、本土與傳統音樂、古典與流行音樂等,以及樂曲之作曲家、演奏者、傳統藝師與創作背景。
音A-Ⅳ-1 器樂曲與聲樂曲,如:傳統戲曲、音樂劇、世界音樂、電影配樂等多元風格之樂曲。各種音樂展演形式,以及樂曲之作曲家、音樂表演團體與創作背景。
多元文化教育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2023-12-22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

其他人也看了這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