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247
再造歷史現場-風獅爺-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風獅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小3-4年級
本件作品是以磚燒製的風獅爺,風獅爺也稱瓦將軍、黃飛虎等,因風神亦稱風師,而「師」與「獅」諧音而得名,中國自古有在屋頂安置辟邪物的習慣,因多作獸形,故稱「瓦獸」。「瓦將軍」即瓦獸總管,造型多做武人跨騎獅子,張弓射箭的勇猛模樣,以居高臨下守衛家宅,不受外界邪惡侵犯,有關「獅」在傳統文化中的形象與意涵,最早獅子被稱為「狻猊」,又自西域語言音譯為師,最後才演變為”獅”。中國不產獅子,漢代才有明確的記載由西域進貢,因親睹實物的機會不多,加上佛教經典常以獅子比擬佛法,更加神化了獅子的形象,於是經過歷代的想像添附造型和真實獅子差異愈大,從風獅爺可以看到民間傳說的趣味,更因其造型特殊,而有趣充滿藝術化的詮釋。
點閱數13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菁桐國小校史-資源代表圖
web 菁桐國小校史
劉佳銘/市立菁桐國小國小4-6年級
菁桐國小校史
點閱數332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11-10-21
文化保存-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彰化縣芳苑鄉的潮間帶牛車採蚵文化,最早紀錄於日治時期,為當地養蚵產業與自然環境互動下孕育出的獨特生活方式。當時居民飼養牛隻不僅用於農耕與運輸,亦扮演運蚵的重要角色,據傳全盛時期當地曾有300多頭海牛。這種以牛車載運蚵苗與成蚵的方式,體現出人與動物協作、適應潮間帶地理條件的傳統智慧,顯示其蘊含系統性知識與傳承脈絡。2012年BBC報導此文化奇景,2016年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然隨著機械化取代牛車,海牛數量大幅減少,2020年僅剩7頭,是需要政府介入保存的當地文化之一。
點閱數5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翰林版一上地理課本重點填充(110)-資源代表圖
web 翰林版一上地理課本重點填充(110)
陳星如/縣立宏仁國中國中7-9年級
設計概念:讓學生精熟課本內容,透過書寫加深重點及重要名詞的印象使用時機:1.供學生事前預習 2.供學生事後複習 3.供學生考前複習優點:因是課本句子,老師不用花時間對答案每章後面有附上該單元的重點整理,也必於教師做重點複習
點閱數199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25-01-06
清領時期的農業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清領時期的農業發展
姜羿安/桃園市立楊梅國中國中7-9年級
觸控電視、電腦
點閱數41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1-12-20
傳統技藝-漆器裡的臺灣史-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漆器裡的臺灣史
傳藝Online/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在三世紀多以前,臺灣開始出現漢人活動的蹤跡,也帶來了漆的使用習慣,直接從唐山輸入的除了有漆器外,還有熟漆原料與髹漆匠師,但當時日常所用的漆器較為簡樸,僅神像、神龕等類之宗教文物的製作上較為精緻。直到日本時代,臺灣的漆器工藝才有更為成熟的發展。
點閱數13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翰林國中二下歷史課本重點填充(111)-資源代表圖
web 翰林國中二下歷史課本重點填充(111)
陳星如/縣立宏仁國中國中7-9年級
設計概念:讓學生精熟課本內容,透過書寫加深重點及重要名詞的印象使用時機:1.供學生事前預習 2.供學生事後複習 3.供學生考前複習優點:因是課本句子,老師不用花時間對答案每章後面有附上該單元的重點整理,也必於教師做重點複習
點閱數750
下載數27
修改日期:2025-01-06
文化保存-葫蘆墩-豐原神社(大街尾福德祠)-資源代表圖
大街尾福德祠位於臺中市豐原區中正路,是當地重要信仰中心,創建於民國52年(1963年),主祀福德正神。廟前陳設日治時期豐原神社遺留下的狛犬與石燈籠,為神社文化的歷史見證。狛犬為日式吉祥獸,常置於神社入口作守護象徵;石燈籠則是參拜道常見設施,惟今已被上漆難見原貌。廟前另存有一座直徑約十公尺、高約兩公尺的土丘,為舊地名葫蘆墩的墩腳,名稱源自平埔族巴宰舊社Haluton諧音。日治時期曾改稱可樂墩,後因產米豐饒而定名豐原,沿用至今。福德祠融合本地漢人信仰與日本神社遺構,見證聚落歷史發展與文化更迭,是地方歷史與地景記憶的重要節點。
點閱數8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跨領域數位課程-天送埤風情 森林鐵道之下一站幸福-資源代表圖
web 跨領域數位課程-天送埤風情 森林鐵道之下一站幸福
林明德/宜蘭縣三星鄉憲明國民小學國小5-6年級
社會領域、綜合活動領域
點閱數3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6-26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臺中監獄與林幼春、蔡惠如-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臺中監獄與林幼春、蔡惠如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臺中監獄起源於1895年日治初期,最早設於臺灣府城儒考棚,為配合殖民統治需要,1899年遷至城西原砲兵軍營舊址,並於1903年完成五角形監獄建築,設有男女監房、工廠、炊事房等設施。1924年改稱臺中刑務所,成為日治時期臺灣重要監獄之一。1945年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1980年代因市區擴張與設施老舊,遷至大肚山現址。舊監獄拆除後,部分建物如典獄長官舍、演武場成為歷史文化資產。最知名受刑人為臺灣民族運動先驅蔡惠如,曾因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遭捕入獄,其就義精神與詩作意難忘感動人心,林幼春也一起推動的重要同志之一,他們象徵臺灣人爭取自治與反抗殖民的歷史記憶。
點閱數6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