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237
DOC在地課程-崙背DOC~鐵漢柔情-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崙背DOC~鐵漢柔情
崙背數位機會中心/雲林縣崙背鄉崙背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崙背數位機會中心為保存在地即將失傳的技藝,因此向教育部申請大專資訊志工協助幫忙拍攝崙背特有的技藝,這些技藝也許你我小時候曾經見過,也許你也曾未見過,崙背DOC有感此技藝獲許多年後,妳我也許只能從記憶中去回憶,因此特地在虎科大資工系資訊志工的幫助下,拍攝打鐵此即將失傳的技藝紀錄片~~
點閱數13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客家山歌(賴碧霞)-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客家山歌(賴碧霞)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客家山歌亦稱為「 採茶歌」或「九腔十八調」。「採茶歌」是因為客家民謠與「三腳採茶戲」(客家傳統戲曲)密不可分。以曲調的特性可分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三大調」及其他小調。老山歌、山歌仔、平版合稱「三調」,都有基本曲型,歌詞可自由發揮,和宋詞、元曲相似,為古代樂府遺風。三調以外的客家民謠,俗稱小調,小調有一定的歌名、歌譜、歌詞,詞曲都已固定,一種曲調就是一首歌。客家民謠的歌詞以七言四句為主,風雅蘊藉、平仄協調,有古詩遺風,極具修辭技巧。為使旋律聽來富變化,演唱時多會融入加字與虛字等技巧,內容更是包羅萬象,或情愛、或嗟嘆、或企盼、或對罵,諧音、隱喻與雙關語穿插其間,看似平常無奇,實則隱含奧秘、細膩而深刻。客家歌謠的演唱方式,形式也相當多元,能反映臺灣客家聚落常民生活娛樂、社會功能、音樂藝術以及語言智慧,在台灣民間歌謠中具有重要價值
點閱數27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混齡高年級社會,古代科技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混齡高年級社會,古代科技的發展
洪毓志/市立菁桐國小國小5-6年級
利用86吋大螢幕教學紀錄
點閱數264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1-01-04
228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228學習單
吳佩芬/縣立水碓國小國小4-6年級
228學習單
點閱數1925
下載數296
修改日期:2011-10-13
阿美族民生器物常見的民族植物-資源代表圖
web 阿美族民生器物常見的民族植物
林淑玲/台東縣博愛國小國小3-6年級
此教學活動之設計從阿美族的文化出發,課程內容建構在孩童生活經驗之上,希望能幫助阿美孩童從日常用品中認識民族植物,讓他們了解先民如何解決生存與生活問題的無盡能量與智慧,從而珍惜自己族群的文化,加深對族群的認識與認同。
點閱數802
下載數47
修改日期:2012-12-09
淡水信用合作社-資源代表圖
web 淡水信用合作社
曾清碩/市立新興國小國小1-6年級
位於中正路(淡水老街)上,淡水鎮公所隔壁的淡水信用合作社,因為服務親切,信用良好,因此總是業務繁忙,創立至今已經八十五年,現在的這棟房子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建築古色古香,保存良好。由泥土磚建築,到目前的鋼筋水泥大樓,原本的三十幾位員工,增加到現在的一百六十人,走過這麼多年頭,淡信不止經歷的自身的發展,也見證了淡水歷史的興衰。
點閱數518
下載數13
修改日期:2011-10-26
鹿港教學用相片-資源代表圖
web 鹿港教學用相片
馬嘉楠/新北市立坪林國小國小3-6年級
國小中高年級國語及社會領域相關主題
點閱數678
下載數27
修改日期:2011-12-14
相關人物 - 楊青矗-資源代表圖
web 相關人物 - 楊青矗
鄒玫/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本名楊和雄,西元1940年出生於台南縣七股鄉的務農家庭,由於家境艱難,二十歲起就挑起了生活重擔,做過出版、男女服裝店、洋裁補習班教師等。由於他的生活經歷,使他看到台灣社會的不公平,因而藉文學作品表現正義感及對生活的評價。他是三十年來台灣第一個以現代產業工人為主人翁,以工廠為背景,以工廠中人的葛藤為內容的小說家,作品也反映了轉型中台灣社會的一些面向。代表作品有:《工廠人》、《工廠女兒圈》、《廠煙下》、《女企業家》等。
點閱數226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25
單元課程優化示例編號:國中社會 2024-001-資源代表圖
web 單元課程優化示例編號:國中社會 2024-001
蔡宜岑/高雄市民族國中國中8年級
運用HiTeach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確認學生理解「冷戰時期東亞國家間的競合」、「東南亞地區國際組織的發展與影響」對當代東亞及東南亞的發展的影響。
點閱數16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10-14
再造歷史現場-古笨港遺址出土文物研究——《北港百年藝鎮再造歷史現場—古笨港遺址出土文物整理研究、修護與專書出版計畫》 成果影片-資源代表圖
顏思齊在臺灣的據點,依《臺灣通史》載:「北港一名魍港,即今之笨港,地在雲林縣西」,認為在笨港(今雲林縣北港鎮)。顏思齊在臺灣的據點為現今雲林北港鎮、水林鄉一帶,為使顏思齊開臺史實的考證更有其說服力,透過「古笨港開發史與顏思齊論壇」一案,希冀能為古笨港地區歷史能留下實質論述資料。藉由論壇的形式,讓北港早期的歷史風貌可以更清晰被勾勒出來,讓討論的火花,激起民眾對於古笨港或者現今北港歷史的感知。論壇於民國109年(2020) 10月21日於北港文化中心辦理,共65人次參與。 「古笨港遺址出土文物整理研究、修護與專書出版」計畫以林永村先生捐贈與雲林縣政府將近2萬件出土文物進行整理研究、修護及前期已執行之遺址計畫之專書出版。「古笨港遺址出土文物整理研究計畫成果特展」希望呈現「研究者」與「觀眾」之間的成果樣態,在展覽中透過展覽團隊還原研究的過程與思考,讓觀眾一同經歷一場歷史饗宴。運用古笨港地區常民文化的生活樣貌作展覽主軸,於展覽視覺呈現上,將運用木質、布料、紙質料等軟性物件作為展覽旁襯。使整體展出接近常民生活文化,而這些有機也是研究團隊經手時常用之物品,結合兩者特色做為主要展出調性。於民國109年(2020)年10月24日至11月22日辦理古笨港的座標─出土清代文物展;同年11月15日出版專書:《古笨港的歷史考古學研究》,並辦理記者會。
點閱數10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