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Carcharias taurus(錐齒鯊)
俗名:錐齒鯊、大沙、戟齒砂鮫
棲息深度:0 - 191公尺
形態特徵:體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壯。頭寬扁,三角形。尾基上方具一凹窪;尾柄無側突。吻長而尖突。眼略小,卵圓形,無瞬膜。前鼻瓣短呈三角形;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深弧形,下頜極短,口閉時露齒;頜齒大小不一,前面齒窄長而如鑽子狀,側面齒側扁如刀狀,往後則漸低小或退化如臼齒狀,齒具小齒尖或無。噴水孔非常山。背鰭2個,同型,第一背鰭中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或稍後,後緣凹入,上角尖圓,下角微尖突;第二背鰭中大,僅略小於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後端相對,後緣深凹入,上角尖圓,下角微尖突;胸鰭寬大型,長寬約略等大,後緣微凹入,外角鈍圓,內角鈍圓,鰭端伸達不及第一背鰭基底前部;尾鰭寬長,尾椎軸稍上揚,上葉狹小,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寬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相連,尾端尖突,後緣凹入。體背側灰褐或黃褐色;腹側白色。體背面和鰭上具不規則紅褐色班點;鰭緣暗色。
棲所生態:棲息於沿岸由淺水激浪區至深達約90公尺處之近海。通常棲息於近底層,但亦會巡游於中層或水表層。游動時,能吞一口空氣於胃中,藉以調整浮力。具有洄游習性,春夏成群北上,秋冬遷移至南方。主要以硬骨魚類、小型鯊類、魟、烏賊、螃蟹或龍蝦為食。雖不具主動攻擊性,但仍對人
地理分佈:分布於除了東太平洋外的各溫暖海域。臺灣東部及東北部海域有分布。
漁業利用: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IUCN 瀕危狀態:易危(VU)A1ab+2d2000-06-30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