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Sillago chondropus(砂大指鱚)
俗名:砂大指鱚、大指沙鮻、沙腸仔、kiss魚
棲息深度:0 - 5公尺
形態特徵:體呈長圓柱形,略側扁,由第一背鰭向前有長而尖之頭部,向後有逐漸纖小之尾部。口小,開於吻端,上下頜和鋤骨上有帶狀細齒,但口蓋骨、腭骨及舌上均無齒。主鰓蓋骨小,有一短棘;前鰓蓋骨後緣垂直,平滑或略有鋸齒,下緣水平。鰓膜在頭側與另一側會合。體被小形櫛鱗,鱗片易脫落;頰部具鱗3-4列,皆為櫛鱗;側線完全,呈單一列,略形彎曲,側線鱗數66-73,側線上至背鰭起點鱗列數6。具兩枚背鰭,第一背鰭具XI-XII硬棘;第二背鰭I硬棘,20-21軟條。臀鰭有II弱棘,22-23軟條,與第二背鰭相對;腹鰭第I棘特化呈棒狀;尾鰭後緣淺叉。鰾退化而變小,鰾上從腹面表面至泄殖孔無管狀突起相連。頭部至體背側土褐色至淡黃褐色,腹側灰黃色,腹部近於白色。各鰭透明。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及內灣四周,水深0-5公尺的淺海域中。很容易受到驚嚇,並且有藏身於沙丘中的習性,生命力不強韌,往往離水一會兒即告死亡。主要以底棲的多毛類、長尾類、端足類、糠蝦類等為食。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南非,東至菲律賓,南至新幾內亞北部,北至臺灣。臺灣目前僅發現於花蓮。
漁業利用:經濟性魚種,但臺灣目前僅發現於花蓮,數量十分稀少,為罕見種。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