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Metzia formosae (臺灣梅氏鯿)
學名:Metzia formosae(臺灣梅氏鯿)
俗名:臺灣梅茨魚、車栓仔、臺灣黃鯝魚、臺灣細鯿、臺灣麥氏鯿
棲息深度:0 - 5公尺
形態特徵:體延長,頗側扁。自腹鰭基部至肛門具有一明顯的肉稜。頭小,吻短。眼小,眼間距寬而稍圓鈍。口稍上前,斜裂,上頜末緣延伸至鼻孔中點的正下方。咽頭齒3列,齒式4.4.2-2.4.5。體被中大型的圓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45-47。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2(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2(不分枝軟條)+ 14(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體呈銀白色,背部灰色。體側中央有一灰黑色的縱帶。體側每個鱗片的基部具有小黑點。Rasborinus formosae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棲息於平原河川中下游緩流的潭區以及湖沼的中上層水域,尤其是透明度較低之水域,喜藏身於水生植物繁生處。雜食性,以有機碎屑、水生昆蟲、浮游動植物等為食。
地理分佈:分布於臺灣及中國福建南部地區。臺灣分布於北部及東北部河系之埤塘及湖沼中。
漁業利用:小型魚類,數量較稀少,不具食用價值,或可當觀賞用魚。在土地大量開發後,現存棲地條件惡化,甚至消失,加上外來入侵種的危害,已漸成為稀有種。因此在農委會與專家學者充分討論下,於2009/4/1公告此魚種為第III類---「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137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