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etipinna tenuifilis (黃鯽)
學名:Setipinna tenuifilis(黃鯽)
俗名:黃鯽、絲翅鰶、毛口、突臭仔、油扣、刺仔
棲息深度:0 - 30公尺
形態特徵:體長而側扁,背緣隆突,腹緣自胸鰭部至肛門前,皆具銳利稜鱗。頭小而側扁。眼小,前側位。口大而斜,上頜稍長於下頜,不達鰓蓋骨末端;兩頜、鋤骨、腭骨及舌上均具細齒。體被圓鱗,鱗中大,易脫落,無側線;背鰭前方1棘狀稜鱗;胸、腹鰭的基部有腋鱗。背鰭短,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或略後,具軟條13-14;臀鰭低而長,具軟條50-56。胸鰭位低,第1軟條延長如絲,末端可達臀鰭第1根-第21根軟條間;尾鰭叉形。體背側呈暗灰黃色,腹部銀白色略帶黃色。背鰭末端及尾鰭後緣灰黑色,其餘各鰭灰白色。以前所記載之太的黃鯽(Setipinna taty)為本種之誤鑑,其差異在於太的黃鯽胸鰭第1軟條末端可達臀鰭第23根至尾端。
棲所生態:近沿海洄游性魚類,常於河口域出現,具群游性。濾食性。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24°N~8°S),西起孟加拉灣、泰國、爪哇,西至南中國海及菲律賓,北至中國、日本、韓國等。臺灣北部、西部、南部及澎湖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沿海常見之魚種,全年可產,中南部海域較多,主要漁法為近海拖網、流刺網,一般除鮮食外多曬成魚乾,或作為魚餌用。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69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a637-04.jpg (166KB)
Xray_ASIZP0054785.jpg (314KB)
ASIZP0700328.jpg (291KB)
Jheng0288.jpg (147KB)
Jheng2568.jpg (172KB)
NMMBOL004187.jpg (131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