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Glaucostegus granulatus (顆粒藍吻琵琶鱝)
學名:Glaucostegus granulatus(顆粒藍吻琵琶鱝)
俗名:顆粒藍吻犁頭鰩、顆粒琵琶鱝、飯匙鯊、魴仔
棲息深度:- 公尺
形態特徵:以前所記載之Rhinobatos granulatus Cuvier, 1829為本種之同種異名。體盤長度大於寬度,約為全體長之1/3倍。尾部約為體長之一半,吻端至口較體長之1/5為長,吻長而尖,邊緣平直。眼小,頭長(至第五鰓裂)為其8.75至12.8倍。眼眶以前之吻長為兩噴水孔間隔之4倍,口前吻長為口寬之3.11倍。吻背突起稜狹窄,全長之大部分均彼此接近,向後端略為分岐。吻長為眼徑之7.25至9倍,兩噴水孔間隔為眼徑家噴水孔徑之1.91倍。噴水孔具兩褶,外褶薄弱,內褶發育不全或缺如,鼻孔中等長,斜位,口寬為其1.78倍,鼻孔長度較兩鼻孔間隔略長(1.07倍);前鼻瓣極少內向發展。口近於平直。第一背鰭高度為基底長度之兩倍,起點在腹鰭之後一腹鰭基底長處,其與腹鰭基底之距離略較兩背鰭間隔為長(2.07倍);兩背鰭間隔為第一背鰭基底長度之1.71倍。背部、肩胛區域、頭頂及吻背突起稜等,均有大型齒狀突起,體背部中央線、眼前與噴水孔上方、吻部突起稜之兩側及兩肩部等,均有一列基底寬闊而側扁且逆鈎之瘤狀突起。體銹褐色,吻軟骨之兩側及腹面均白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本種可能是藍吻琵琶鱝(Glaucostegus typus )的誤鑑(Ebert et al. 2013),是需要再進一步研究的魚種。(林沛立編修 2016/05/31)
棲所生態:食甲殼類動物及魚類,棲息於近海砂質底層。
地理分佈:中國、東非、菲律賓、東印度、日本、印度西部、錫蘭及紅海。
漁業利用:肉質不佳,經濟價值低,但有時會被製成魚乾製品。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72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