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illago parvisquamis (小鱗沙鮻)
學名:Sillago parvisquamis(小鱗沙鮻)
俗名:細鱗鱚、沙腸仔、kiss 魚、牛鮻
棲息深度:0 - 30公尺
形態特徵:體呈長圓柱形,略側扁,由第一背鰭向前有長而尖之頭部,向後有逐漸纖小之尾部。口小,開於吻端,上下頜和鋤骨上有帶狀細齒,但口蓋骨、腭骨及舌上均無齒。主鰓蓋骨小,有一短棘;前鰓蓋骨後緣垂直,平滑或略有鋸齒,下緣水平。鰓膜在頭側與另一側會合。體被小形櫛鱗,鱗片易脫落;頰部具鱗3列,皆為櫛鱗;側線完全,呈單一列,略形彎曲,側線鱗數78-84,側線上至背鰭起點鱗列數7-9。具兩枚背鰭,第一背鰭具XII-XIII硬棘;第二背鰭I硬棘,20-22軟條。臀鰭有II弱棘,22-24軟條,與第二背鰭相對;腹鰭正常,其外緣硬棘不鼓起;尾鰭後緣截平或淺凹。鰾發達,前端有一向前延伸物,並各有一條管狀延伸物向鰾兩側延伸至後部,其上佈滿血管;後端分叉為二。脊椎骨數:腹椎16,血道弓門5-6,尾椎17-19,共38-40。頭部至體背側土褐色至淡黃褐色,腹側灰黃色,腹部近於白色。各鰭透明;背鰭軟條部具黑色小斑點;胸部基部具黑斑。
棲所生態:沿岸的小型魚類,常見於大河的河口區潮間帶沙地,但可能由於土地開發及污染危及其棲地,因此數量顯著減少。很容易受到驚嚇,並且有藏身於沙丘中的習性。主要以底棲的多毛類、長尾類、端足類、糠蝦類等為食。
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及臺灣。臺灣分布於北、中西部沿岸。
漁業利用:在日本是很受歡迎的一道美食,沾粉油炸食之,風味極佳,甚具經濟價值。臺灣北、中部的沿岸、河口、內灣也可以釣到,一般在夏、秋兩季產量較多。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推薦者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主動式
領域
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議題
海洋教育
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更新時間
2021-11-01
點閱數:49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