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名:Chaetodon vagabundus(飄浮蝴蝶魚) 俗名:斜紋蝴蝶魚、假人字蝶、蝶仔(臺東)、紅司公(澎湖)、米統仔(澎湖) 棲息深度:3 - 30公尺 形態特徵: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鼻區處凹陷。吻中短而尖。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上下頜齒各具7-9列。體被中型鱗片,角形至菱形;側線向上陡昇至背鰭第VIII-IX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硬棘XII,軟條24-26;臀鰭硬棘III,軟條19-20。體淡色,後部黃色;體側前方具6條斜走紋與後方10餘條斜走紋成直角相交;體側自背鰭軟條部前方經尾柄至臀鰭中部具黑色弧狀帶;頭部具約等於眼徑之黑眼帶,僅向下延伸至鰓蓋緣。背、臀鰭黃色,後緣具1條黑色帶;尾鰭黃色,後緣具1-2條黑色帶;餘鰭淡色或微黃。 棲所生態:棲息於礁盤區、清澈的潟湖及面海的珊瑚礁區,亦可出現於河口區。通常成對生活。主要以藻類、珊瑚蟲、甲殼類及蠕虫為食。具有強烈的領域性。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洲,東至萊恩群島(Line Is.)、及土木土群島(Tuamotu Is.),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島(Lord Howe I.)及澳大爾群島(Austral Is.)。臺灣各地岩礁及珊湖礁海域皆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為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可輕易存活於水族箱內。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素材
主動式
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海洋教育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2018-12-13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kuo00251.jpg (354.05KB)
fp00642.jpg (386.60KB)
Xray_ASIZP0058146.jpg (143.54KB)
a731-02.jpg (153.49KB)
e370-cha-va-1.jpg (308.63KB)
kuo00086.jpg (378.07KB)
e370-cha-va-2.jpg (316.29KB)
Jheng1547.jpg (349.19KB)
NMMBOL000013.jpg (93.47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