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名:Oncorhynchus mykiss(麥奇鈎吻鮭) 俗名:麥奇大麻哈魚、鱒魚、虹鱒、麥奇鉤吻鱒 棲息深度:0 - 5公尺 形態特徵:體呈紡錘形而側扁。口端位,口裂大,可達眼睛後緣直下方;雄魚口裂更大,上下頜稍具鉤形。鰓被架12-16。體被細小的圓鱗,頭部裸出無鱗。背鰭單一,軟條數11-12;背鰭稍後方有一脂鰭;臀鰭軟條數11-12;腹鰭具腋突;尾鰭叉形。體色隨著棲息地、魚體大小與性別狀態而有所改變: 溪流型與溯河產卵型的魚體比較黑,顏色比較強烈;湖泊型的魚種顏色較淡且比較明亮與偏銀色。一般體背側為灰綠色,腹側銀色,身體、背鰭與尾鰭皆密佈黑點,腹部較少。幼魚體側具有8-13個橢圓形斑塊,成長後消失。生殖季時,成魚體側中央的紫紅色縱帶特別顯著。生育期的雄魚並沒有追星(nuptial tubercles)出現,只有在頭部、口部與體色上有小小的變化。 棲所生態:在自然環境下,多棲息於冷而清澈的上游源頭、小溪、小河到大河或湖泊等,亦可見於溯河產卵的沿海小河,幾乎在水溫9-18℃的水體都可見其族群,但在夏季溫度超過25℃以上的水體及含氧量低的池塘則少見其族群。性情極為活潑,能跳躍攝餌,以陸生昆蟲、水生無脊椎動物及其他小型魚類為食;在海裡生活時則以小魚及頭足類為食。會進行小距離的遷移,如果是溯河產卵型或是湖泊型的魚種則會進行長距離的遷移。 地理分佈:原產於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及堪察加半島一帶,被世界各國廣泛地引入繁殖,現今可視為全球性的分布。1877 年移殖至日本各地養殖及放流,臺灣係於民國46年,由日本引進受精卵,鹿港水產試驗分所在南投縣霧社試驗成功。隔年即大量進口在南投縣蘆山養殖,民國50年在和平鄉馬崙設工作站,大量繁殖及開始推廣養殖。現在於臺北、桃園、宜蘭、新竹、苗栗、花蓮、臺中和南投等縣之山地,已有大規模養殖,偶有逃逸或被放流至河川及水庫者。 漁業利用:高經濟價值之魚種,以生鮮販售、煙燻、製成罐頭或冷凍等方式處理;清蒸、油炸、燒烤、紅燒或微波等各種烹調方法皆適宜。除養殖供作市場及餐廳販賣外,亦有養殖池飼養虹鱒,供作休閒垂釣之用。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素材
主動式
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海洋教育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2018-12-13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a643-09.jpg (163.28KB)
Jheng0397.jpg (178.27KB)
NMMBOL004116.jpg (128.86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