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Leptostomias multifilis(多紋纖巨口魚)
俗名:多紋纖巨口魚、巨口魚
棲息深度:200 - 600公尺
形態特徵:胸鰭條數:8-10;腹鰭軟條數:7;背鰭軟條數:19-21;臀鰭軟條數:24-27;脊椎骨數:77-80;發光器排列:IP 8+2-3=10-11, PV 41-44, VAV 19-21, AC 12-14, IC 84-87, OV 41-43, VAL 19-21, OA 61-64。下頜鬚延長,基底具絲狀分支,分支末端膨大但相對較短,長度小於下頜鬚長度的10%,具多條絲狀構造。身體延長且體色呈暗褐色。(2015/12/16李茂熒、林沛立編寫)
棲所生態:大洋性中層魚類,生態習性不甚清楚,棲息水深在200-600公尺間。
地理分佈:僅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海域。臺灣分部於南部、南海海域。
漁業利用: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