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Oxycheilinus unifasciatus(單帶尖唇魚)
俗名:單帶尖唇魚、單帶龍、汕散仔、闊嘴郎、單帶鸚鯛、玫瑰鸚鯛、厚嘴丁斑(臺東)
棲息深度:1 - 160公尺
形態特徵:體長卵圓形;頭尖。吻中長,突出;口端位,下頜稍突出;上下頜每側前方具一犬齒,每側具一列圓錐齒,無後犬齒。前鰓蓋骨邊緣具距齒,左右鰓膜癒合,不與峽部相逢。體被大形圓鱗,鰓蓋具 3列鱗;背鰭與臀鰭基部具鞘鱗;側線在背鰭鰭條基部後下方中斷。D. IX, 10;A. III, 8;P. 12;L.l. 15-16+8-9;G.R. 4-5+9-10;背鰭棘膜無缺刻;腹鰭尖形,尾鰭圓形。雌魚體色黄褐至紅褐色,體背部色深,各鱗片具一橫紋;頭部偏緣色,具不規則橙紅色斑點及短紋,眼周圍則呈輻射狀,眼後具二平行縱線至胸鰭基上方;尾柄前具白色橫帶;各鰭紅褐色,腹鰭末端白色。雄魚腹部色淡,眼後縱線之間具白色帶,其餘與雌魚同。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溫暖珊瑚礁區,喜愛獨游在乾淨、清澈且珊瑚生長旺盛的礁湖區,以及向海礁區,深度在1-160公尺。以小魚、小蝦及其它甲殼類生物為食。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聖誕島到夏威夷、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臺灣及日本,南至Rowley Shoals、新加勒多尼亞及拉帕海域等。臺灣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中大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亦可食用,但有報導(Honebrink, 1990)其肌肉可能含熱帶魚毒素,食用後會引起中毒,特別稱為「熱帶魚毒素中毒(ciguatera poisoning「熱帶魚毒素中毒 」最早來自古巴,當地人是指中了一種名叫「雪卡 (cigua)」 的貝類 (Livona pica) 所引起的腸胃不適及神經系統障礙,現已被引用做為食用所有熱帶海域珊瑚礁區有毒魚類所引起的中毒現象。其毒性是因為生物食物鏈所累積的,毒性之大小,通常視魚體之大小而定,且珊瑚礁魚類的肉毒性具有區域性,有的魚在某區域是食用魚,但在另一區域則是有毒魚類,所以最保險的方法是不要輕易嘗試食用曾經報導過有毒性或者不常見的珊瑚礁魚類。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