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中國瓜分危機與門戶開放政策
甲午戰爭後,西方列強興起一股瓜分中國、強行租借沿岸港灣、劃分勢力範圍的風潮,其中東北及長城內外成為俄國勢力範圍,並強行租借旅順、大連。山東港灣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並在天津、漢口設立租界。西南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並租借廣州灣。福建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長江流域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由於英國的在華商業利益反而因此次的瓜分風潮大受限制,再加上美國不願中國的瓜分而影響其在東亞的利益,於是具有強大商業競爭優勢的英美二國共同研商討論中國門戶開放政策的可能性。1899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照會西方列強各國,提出中國門戶開放政策。主要內容有二,第一:各國在中國勢力範圍內或租借地內對通商事業或投資事業,不得加以干涉。第二:中國現行海關稅率,對於勢力範圍內之口岸的貨物進出,均為適用,稅款由中國徵收。這項門戶開放政策列強各國陸續同意。但由於此項政策主要在於強調要求均等的貿易機會與待遇,全是以通商經濟利益為考量,未顧及到中國政治主權與領土完整。在義和團事件爆發後,海約翰再度通牒各國,添加一條中國行政領土完整的原則。美國的對華門戶開放政策至此方算完備。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212
下載數:28
點讚數:1
分享數:2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728.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