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日人領臺後的文教措施
日人領有臺灣之後,礙於缺乏治理殖民地經驗,加以準備不足等多重因素,臺灣總督府本著漸進主義原則;一方面尊重舊慣,施政上採配合現實需求而隨機應變的『無方針主義』。因此,1895年到1919年臺灣教育令公布以前,總督府並未確立明確且行諸文字的教育基本政策。總督府僅以教育,作為同化及開化臺人的手段,日治初期乃是臺灣教育的試驗時期。伊澤修二是日本領有臺灣後第一任學務部長,臺灣的教育制度,均依其理念進行,可說是近代化臺灣教育的奠基者。伊澤修二相信『同化』是改造臺灣人最佳的方式,塑造新國民精神。強調語言及修身教育的重要,企圖在精神上屈服臺人,將日本人的思想,傳授給臺灣人,這是普通教育的首要任務。1919年,臺灣總督府公佈臺灣教育令後,教育上有了重大轉變。教育制度除了明文規範之外,更確立今後臺灣的教育政策及其基本方向。但是,隔離政策依舊,臺、日人仍無法共學。臺人的教育機會受到嚴重限制,修業年限及教授程度,低於日本國內的同級學校。第一次臺灣教育令公佈後,臺人仍舊無法享有平等的受教權。總督府認為臺人的教育,應以初等教育為主,重點工作放在設立公學校教育學齡兒童。至於中等以上的教育,學校設置嚴重不足,競爭激烈,無法達到徹底教育臺灣人的目的,能夠升學的學童為數有限。受教機會遠不如二十萬在臺日人。總督府特別比照日本國內制度,設立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工業及商業學校,醫學校及師範學校兼收日籍學生,充分解決日籍學生的教育問題。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00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660.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