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燈籠草為一年生草本蔓藤植物,主要分布於全島低海拔之山野、田園及荒廢地間,蘭嶼也有。 燈籠草因其宿存花萼如垂掛之燈籠而得名。葉互生,具柄,呈卵形,全緣或波狀緣。花單生於葉腋,萼鐘形,基部截形,具 5 裂片,外表有毛;花冠輪形,淡黃色,內側有紫色斑點;花藥黃色;花謝後宿萼增大。果實球形,包圍在燈籠狀的萼中,黃綠色。不同地區的燈籠草莖枝顏色有很大差異。南部的燈籠草略帶褐色,北部綠色。 燈籠草可食用;嫩葉先以鹽水浸過,消除苦味後再行炒食或煮食。採成熟之果實,除掉宿存萼,洗淨後可生食。全草可供藥用,具有清熱、利尿、行血、調經、鎮咳、解毒的效果。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領域:自然科學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2013-09-1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SIX_CD0032060.zip (815.74KB)
SIX_CD0032060.jpg (28.32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

其他人也看了這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