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現實與心靈的廢墟
當許多德國人費盡千辛萬苦返回家園,卻發覺有許多殘酷的事實需要面對。戰爭剛結束,資訊混亂,許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國家已被同盟國一分為二。自1946年起,由德國東部前往西部必須要申請簽證才能通過。到了1952年,試圖逃離東德更被視為危害邊境安全,然而許多無法忍受與家人分離或是共產統治的德國人,在1961年柏林圍牆完成以前,還是不斷的穿越這條「綠色邊界」,前往西方。戰後的日常生活是極為克難的。在同盟國的各佔領區多進行實物配給,以加強民生物資的管制和流通。在領取食物配給卡的時候,德國人民經常被主管的盟軍要求出示曾經觀賞過集中營影片的書面證明,這對他們而言是精神上的打擊與困擾。因為在戰敗前政府的強力思想教育,一般德國人認為此類種族滅絕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會存在,遑論是由自己的同胞發動。再者,同盟國在德國進行「非納粹化」的工程。目的是為了根據波茨坦會議的精神,在德國和奧地利境內進行以清除納粹主義在社會、文化、經濟、司法和政治等方面的影響。二戰後的歐洲大部分,特別是德國都變成廢墟,因此盟軍決定在德奧實施三項政策,分別為民主化、非軍事化和非納粹化。其中又以蘇聯佔領區最為嚴苛,政府部門中的納粹黨的骨幹及其組織被清除,甚至被送入特別營房。蘇占區的非納粹化直接由蘇聯特務機構內務人民委員會監督。蘇占區的非納粹化過程中大約死亡42000人,其中有著史達林主義的影子,一些新政府的批評者,社會民主人士被加害。1948年起,特別營房開始為莫斯科監獄主管部古拉格(Gulag)管理。無論是國家或是自己的生活,此時的德國人舉目所見都是激烈的變化,其痛苦可想而知。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56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916.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