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甲午戰後清廷立法鼓勵,官員與紳商相繼呼籲,但真正誘使華商廣設紗廠之因,乃在紗廠豐厚的利潤。自1896起至一次大戰爆發前的17年間,純為華商投資的紡織廠計有16家,中外合資者3家,綜觀各廠設立約有兩波設廠浪潮。其一是光緒22年至25年間,正值日商對華傾銷日貨試驗階段,紳商與官員藉抵制洋貨與日貨之名,興起棉紡織設廠運動,共計成立8家棉紗廠均能於初期獲取厚利,然當時客觀環境尚未能配合發展,很快便呈現蕭條,庚子之後打擊尤重,設廠浪潮趨於平靜。第二波設廠浪潮發生在光緒31年(1905),中國棉紗市場受到日俄戰爭刺激,布紗銷路大暢,紗利大增,再度引起投資風氣,於三年內新設9家棉紗廠。甲午戰後至一戰前夕,華資棉紡織廠發展有兩項重要特徵:第一是受到紡紗業獲利豐厚的驅使,使得投資者從棉紡織業興起之初特重織布的目標,改以集中紡紗及擴充紡紗設備為主要工作,新設19家工廠中,僅通久源與公益2廠設有織布機,其餘均專營紡紗。第二是以上海為設廠中心,並陸續向其四周城鎮擴散建廠。就該時期華商各廠設備與資本而言,1895年全國華商織機共有174564枚,至1913年增加到484192枚,意即17年內織機增加了120%;布機亦自1800台增加至2016台,增長了12%。資本方面,1895年華商設廠投資約有9862千兩,至1913年增至26232千兩,增加了166%。然各廠設立後,即因諸多弊病與困境而無法再擴建或進行經營的改進,所得盈餘常被用於其他經濟活動或建設,阻斷了棉紡織工業在這個時期的進一步發展。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