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第一家棉紡織工廠是在1890年開車生產的「上海機器織布局」。1879年一位彭姓候補道呈請開設,後因與官派主事者理念不合,而歷經鄭觀應、龔壽圖、龔彝圖等人接辦,籌備12年後,始得開車生產。籌備初期,彭某建議土貨按照洋貨進口稅的稅則規定完納出廠稅,銷入內地後,則按照洋貨子口稅辦法完納子口半稅,除此不需再繳納任何釐捐。其次,在資本籌集方面,主張棉廠採取公司股份形式,依照輪船招商局辦法集資,並為取得公眾信任,不需官廳任何幫助。彭某計畫來自英國商人的協助,並為李鴻章所欣賞,李鴻章在取得清廷同意下,指派鄭觀應為首任官派代表充任其事。然而,官廳介入致使彭某因與其理念不同而黯然離開,鄭觀應在織布局的事務,致力於國外機械的考察、質料品式研究、紡織技術的學習以及植棉技術的改進上。李鴻章則為織布局爭取多項特權優惠,如十年生產專利、較洋貨減少5%的進口稅及2.5%的內銷子口稅等等。儘管織布局取得許多設廠優勢,但在籌備後期卻遭逢主事者居中買賣以及管理策劃失當等不利設廠的情事,嚴重耽誤紡織局設廠時機。歷經許多波折後,始於1890年開車生產。織布局開工生產後,營業興盛,紡紗利潤尤高,1893年夏天,李鴻章為大利所誘,決定大規模擴充廠房,以為國家商務興大利。不料,新紗機尚未訂購,織布局即因1893年10月遭遇大火,除監工房與儲物房外,廠房全部付之一炬,損失在70餘萬兩。織布局焚燬後,李鴻章為謀優厚利潤,急於在恢復舊廠前先行開設新廠房。1893年11月,李鴻章便調派天津海關道盛宣懷會同上海海關道聶緝槼籌畫新局,以保中國商民自有權利,並期以官督商辦方式,鼓勵華商多設分廠。1894年,上海織布局舊廠逐步恢復,並依李鴻章之意更名為華盛紡織總局。綜觀上海紡織局的創辦,原欲純為商辦的廠房,因1887年李鴻章撥付官款後始為官督商辦,至此官私款糾纏不清,並引發日後中國近代棉紡織廠中官僚習氣過重以及廠房私有化等問題。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