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大陳島撤退與臺灣決議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強烈抨擊〈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同時,亦對該條約感到滿意,因中華民國終究無法加入集體防禦體制,只能單獨與美國簽訂條約,且該條約僅屬於防衛性質。1955年1月,為了確認該條約是否真的照章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決定以實際行動確認,20日,中華人民共國攻佔一江山島,以四千名軍隊登陸,並對鄰近的大陳島展開激烈砲擊,並以百架飛機轟炸。美國對此表示一江山島、大陳島安危與臺灣的防衛無關,通告中華民國撤出大陳島,並以防守金門作為代價。同時,派遣艦隊,由琉球出發前往大陳島,掩護中華民國軍民撤守。24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向國會提出特別咨文,要求在防衛臺澎一事上,賦予總統職權在必要時動用美軍的權限,最後參眾議院通過所謂的臺灣決議案。在臺灣決議案中,賦予總統在該地區的宣戰權限上,極大的自由裁量餘地。換言之,即使總統違背國會的意志,仍能獨斷行使該地區的宣戰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指責該咨文形同戰爭咨文。然而,艾森豪簽署臺灣決議案使其生效,發表簡略聲明時,卻未提及金門、馬祖防禦問題。中華民國政府則大呼上當,並表示將自行防衛金馬。儘管如此,美國仍協助執行大陳島的撤退作戰。由於中華民國喪失制空權無法自行撤退,倚賴美國第七艦隊與遠東空軍掩護作戰。美國指示海軍不得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戰,空軍必須在對方射擊後才可攻擊,極力避免挑釁意味。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與美國同樣小心謹慎,將魚雷撤出大陳島水域,空軍亦未出現在戰區。2月5日,在美國協助下,大陳島駐軍撤入金門、馬祖,該島民眾一萬四千人全部來臺。11日,美國最後一艘運兵船離開大陳島,中華民國的撤軍作業完成。16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發表演說時,仍極力避免美國涉入中國沿岸島嶼問題,認為金馬與大陳島相同,美國僅對臺澎有防衛義務。為了讓臺海危機落幕,英美各國均希望中華民國撤出沿岸島嶼,換取中華人民共和國停戰與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然而,中華民國以保留金馬,作為反攻大陸的希望,維持島內威信,支撐軍隊士氣於不墜,堅持反對撤兵。中華人民共和國亦以臺海危機乃中國內政為由,持反對立場。中華人民共和國確信〈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臺灣決議案〉本質上皆為防禦性,判斷中華民國立場漸失,甚至與美國矛盾日增。因此,4月,周恩來在萬隆會議(Bandung Conference)上發表聲明,表示「中國人民不與美國交戰,為緩和臺灣海峽的緊張,中國希望和美國對話。」同時,呼籲中華民國政府和平解決問題進行和談,臺海危機暫告解除。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640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835.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