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日治時期的女子教育
日治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採兩性雙軌與兩性單軌制,前者以強調女子特色為教育目標,包括女子中等普通學校和私立女子學校:後者則是不分男女的教育目標,包括初等教育、師範教育和職業教育。以女子為主的教育目標定於日治初期,例如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部,即以提供女子普通教育和手藝教育為目的,為一所具初等、中等、家政教育性質的綜合女校。可見日治前期臺人的女校非以傳授普通知識為目的,反觀同期的日人女子中學,除二年制高等女學校偏重家政教育外,四年制的高等女學校即以傳授高等普通教育為目的,以日籍女生為多數的私立靜修女學校亦以此為本質,充分顯示臺、日人差別教育的本質。日治中期的女子教育以家庭和國家為主導目標,1919年「臺灣教育令」頒布後,發展女子教育和培養「貞順溫和」的女學生是重點之一。1922年,臺、日女子中學均改稱「高等女學校」,將目標放在實施高等普通教育、涵養婦德及培養國民道德。1930年代,私立愛國技藝高等女學校和私立女子高等學院亦以涵養婦德為教育方針。可見此時期女子中等教育旨在培養嫻熟溫雅的日本女性,且為了配合同化教育政策,特別在臺灣女子學校中,增列精通日語和確立國民性格之課程。1941年,本諸教育一元化和鍊成皇國民的教育方針,高等女學校比照日本國內,以「鍊成皇國女子」為目的,1943年的「中等教育令」和1944年「中等學校教育內容臨時措施要綱」,尤重女子在國防、生產和生活上的訓練。至於兩性單軌制下的女子教育目標,除了以無男女之分的目標為基準外,尚有專屬於女子的教育目標,通常藉由各級教育的教學活動、訓育活動或女學校而顯現。就教學活動而言,女子教育目標通常規定在裁縫、家事科的教學中,藉以培養女子節儉、勤勉、清潔和周密的習性。就訓育活動而論,則以修身科體現女子訓育目標,乃以培養女德為主。至於女學校是指專收女生的公學校和職業學校,基本上仍以女性單軌的教育為準繩,目的在於發揮女子特性、陶冶女德和造就賢妻良母,時與兩性雙軌的女校教育目標同出一轍。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524
下載數:20
點讚數:0
分享數:1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826.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