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中國生絲與絲織品
絲一直為中國重要的輸出品,其主要可分為生絲、絲織品的輸出。生絲指「10粒繭的定粒繅產物」,即由十粒蠶繭組成,一粒蠶繭約可抽出800至1000公尺的蠶絲。至於絲織品則各色綢緞,五花八門,除了織法不同組成不同織品、圖案外,還包含染色技術。大航海時代開啟以來,至東亞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人,無不利用絲織品作為其貿易重要一環,而東亞的日本對於中國絲織品之需求亦相當大。到了十八世紀外國人對於中國絲貿易競爭激烈,也使中國生絲價格上升。不過嘉慶16年(1810)起英國商人主要買入生絲,而絲織品則為美國商人所親睞,道光元年起,生絲、絲織品出口皆有所增加。鴉片戰爭以前,尚為廣州獨口時期,每年出口的生絲至少在一萬擔上下,1821至1837年生絲出口增加2倍半,然鴉片戰爭的影響,使出口量下滑。鴉片戰爭後,中國生絲貿易仍以英國商人為主。五口通商後,絲織品的出口於原本的廣州,轉為以上海為主,而出口的景氣則有所回升。上海的突出在於生絲、絲織品最主要的生產中心於江浙一帶,如著名的浙江湖州府「湖絲」(生絲的一種)。然而太平天國破壞了江浙的主要生產中心,使得其他地區絲織品可趁機發展,特別是廣州地區,使得廣州出口量也連帶提升,1861年後出口量逐步上升,1868年後更恢復到約一萬多擔的水準。即使如此,中國絲織業仍要面臨新時代的挑戰,也就是機器化,在中國仍使用手工繅絲之時,國外已經開始推廣機器化,1872年陳啟沅創辦了第一家機器繅絲場,開始了絲織業的另外一個時代。然而1890年代中國絲織出口開始出現了競爭對手--日本,且1900年起日本、美國為了保護其國內織業,而加重對中國織品課稅,然而生絲作為原料的出口仍被需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棉、羊毛、絲織品等需求大增,同時帶動中國絲貿易。1930年代後,面臨人造絲的興起,以及日本絲綢的強力打壓,外加中國內部的動盪不安,中國絲及其絲織品已失去其原有的優勢地位。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06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741.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