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特勒長久以來對猶太人深惡痛決,因此反猶運動的出現乃是必然之勢。早從國社黨發展初期,納粹主義者開辦了反猶太煽動刊物《衝鋒者》,並在戈培爾的幫助下,更成立了「防禦猶太人抵制及恐怖教唆中央委員會」,試圖進一步的擴大反猶太的風潮。然而初期不僅由於攻擊猶太設施而受到美國社會的公開抗議,當時的德國政府亦加以制止、德國人民也不響應日後的抵制運動,因此在國社黨未執政前,反猶運動並未形成。然而在1933年國社黨進入中央後,情形有所變化。該年月7日通過的「重建職業官僚體系法」,讓執政的納粹政府又開闢了依條合理迫害猶太人的管道,該法旨在限制猶太人的生活領域。此種通過立法來迫害猶太人的方式,在1935年所通過的紐倫堡法中達到最高潮。此外,當局也透過宣傳向德國的猶太人宣傳,迫使其移民國外。而日漸增加的猶太商店、社區攻擊事件,也在社會上散佈著一股恐怖的氣氛。更嚴重的是,雖說政府當局逼迫猶太人移民國外,然而實際執行的層面,猶太人卻屢屢遭到行政與財政官僚們的刁難,例如若欲離開德國的猶太人,必須繳交「逃難稅」。如諸此類的問題不斷產生,反而變相阻礙了猶太人的移民之路。除了德國政府對欲移民之猶太人徵收稅金,歐洲其他國家也由於不歡迎猶太移民,進而去制訂更嚴格的財產限制,例如英國不但在財產數字上做出限制,也規定每年移民其託管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人數不得超過一萬人。這種種來自外國的限制,使得1941年納粹政府禁止猶太人出境時,德國境內猶太居民仍有約十七萬人左右。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