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陸軍軍醫學校與民初社會
民國初年的陸軍軍醫學校,因缺乏師資,只得聘日本醫學學者擔任,其人數佔教師三分之二。1915年,全紹清醫生(1904年畢業於海軍軍醫學堂,曾在英,美考察醫學教育)任校長,全力發展校務,招足醫科四班,藥科三班學生。為培養師資,選派先期畢業同學數人,分赴日本及美國進修。全氏感到校址在天津,不便聘任師資及採購,呈准遷校首都,在北京東城六條胡同北小街,建築校舍200餘間。1917年冬,綏東發生鼠疫,軍醫學校奉命組織防疫隊,全氏率領教官及高年級學生,馳往防治,疫癘得以清除,克奏全功,校譽遠播塞外,獲上峰嘉獎。1918年秋,遷校至北京新建校址施教。為防治軍中普遍的疾病,如傳染病,砂眼、耳、鼻、喉諸疾及培養醫事專門人才,增設軍陣防疫、眼科、耳鼻喉科,及司藥本科四個研究科,定進修時間為二年,先後抽調本校畢業的在職軍醫及司藥返校分別研習。1921年冬,東三省鼠疫流行,死亡眾多,軍醫學校奉命組成防疫隊前往防治,軍陣防疫研究科主任教官俞樹棻率領前往,防治一年而阻遏疫癘,活人無算,造成驚人績效,政府嘉獎,地方感頌,友邦一致欽贊。未幾,山東桑圍繼東北之後爆發鼠疫,俞氏又奉調前往防治,未滿一月,疫勢撲滅殆盡,惟俞氏竟以身殉職,實為軍醫為社會付出的典範。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27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704.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