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聯俄容共的確立
孫中山接受俄援,有藉外力推翻北京政府的現實考慮。同樣的,俄國之所以願意援助國民黨,也是別有懷抱。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俄國主導的「共產國際」扶植下,於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然而,初期的中共力量薄弱,更無發展共產革命的條件。共產國際駐華代表馬林(Hendricus Josephus Franciscus Marie Sneevliet)明言:「中國的勞動運動太軟弱無力,實際上等於沒有。中國共產黨是人為地組織起來的;而且也產生得過早」。馬林相信,中國目前只能發展「國民運動」,而國民黨是這一運動的中心。因此,他主張蘇俄應積極支持國民黨,並令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在國民黨內形成左翼力量。一俟時機成熟,真正的中國共產黨才能出現。1921年底,馬林開始與孫中山接觸。不過,雙方就幾個問題無法談攏,合作無法全面開展。首先,中共初僅願以共產主義立場,贊助國民黨革命,而不願將兩黨革命目標混為一談。其次,中共黨魁陳獨秀與陳炯明關係甚佳。即便在1922年孫中山與陳炯明決裂在即,陳獨秀於兩者之間,何去何從,尚猶豫不定。更耐人尋味的是,俄國政府在中國尋求的對象,實以直系軍閥領袖吳佩孚為主。莫斯科希望促孫中山與吳聯合,共同對付奉系軍閥領袖張作霖。而這一政策,實與孫中山聯張制吳的想法正好相反。1922年間,孫中山與俄國方面的會談,起初有欠順利。一方面國民黨的形式風格,難孚共產黨標準。俄國屢憂孫過重軍事,輕忽「組織」工作;反之,孫則抱怨俄援兌現有限。不過,國共合作的契機仍就此開展。1923年春,吳佩孚突然以武力解散京漢鐵路總工會,捕殺共產黨多人,中共稱之為「二七慘案」。中共與吳的關係破裂,莫斯科的聯吳計畫亦成泡影。1923年6月,中共正式通過,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並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同年10月,國民黨人奪回廣州政權。廣州成為共產黨人少數可以公開活動的地方之一。在此之際,俄國派遣鮑羅廷抵廣州,作為莫斯科駐廣州的代表,最大的任務是促成國民黨的早日徹底改組。鮑初見孫中山,即應允軍事援助,但同時強調蘇俄革命的成功,得力於「黨」組織的效用。鮑論稱,國民黨可以廣州為基地,花一、二年使革命精神普及全國,但必須注意宣傳、動員群眾、推行軍隊政治工作。孫大為感動,允由鮑籌畫國民黨的改組工作。鮑羅廷嘗言,中國的國民革命必須由國民黨領導。但現在的國民黨,能力又不足承擔這一重任。1923年的國民黨,既與黨員沒有任何聯繫,也不向他們發送書刊,更不舉行任何會議。而國民黨偶爾發佈了孫中山的宣言,再被幾家報紙當作「趣聞」登載,然後又陷入年復一年的沈睡。這種情況,將導致黨員失去信心,完全投身於軍事工作;而在軍事工作中,他們又會逐漸變得更像軍閥。為了改正以上弊病,孫中山決心在俄國襄助之下,進行國民黨的「組織」再造。經過近兩個月的籌備,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焉召開,會旨即在於改組工作。而大會通過的宣言、政綱,顯有俄顧問鮑羅廷意志的影響。抑有進者,大會選出的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25名中央執行委員中,譚平山、李大釗、于樹德為中共黨員;在17名候補委員中,沈定一、林祖涵、毛澤東、張國燾等7人為中共黨員。同時,國民黨組織部長、農民部長、宣傳部代理部長為共產黨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共三人,其中,譚平山為中共黨員。國民黨正式進入了「聯俄容共」時代。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143
下載數:1
點讚數:1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680.zip (3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