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晚清時期的西醫留學生
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政府為了挽回日益衰弱的國勢,展開了自強運動,也開始向國外派遣官費留學生,一部分改良主義者和維新知識分子,為了尋求治國救本的道路,也紛紛出國留學。因此掀起了第一次留學高潮。中國留學歐洲學醫的第一人是黃寬,他是自費並得到教會醫學校的贊助出國留學者。1847年1月隨澳門馬禮遜學校校長布朗赴美,進入麻省曼松學校學習,1849年畢業後,隔年再赴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1855年畢業後回國。曾任海關醫官,博濟醫院代理院長、兼博濟醫校的教師等職。中國女子留學習醫的第一人是金韻梅。她二歲時父母因染疫雙亡,被美國長老會麥卡蒂(D.B. McCartee)收養,後赴美人美國紐約女子醫學校學習,1885年畢業。回國後曾任北洋女子醫院院長,於醫院內附設護士學校,造就護士人才。1896年中國向日本派出第一批留學生13人。此後,中國留學生赴日學習者逐年增加。1898年日本國內成立一個半官方的團體東亞國文會,通過日本駐華公使矢野文雄,向清政府提出多派青年學生赴日留學的建議,清政府總理衙門完全同意,並下令各省選學生赴日留學。1903年,管學大臣張百熙,選派學生31人赴日留學,其中有3名選學醫藥學,他們是蘇振潼(內科)、蔣履曾(外科)、王曾憲(藥學)。隨著民主思想的逐漸傳播,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終於在「廢科舉、辦學校、派遊學」的聲浪中,停止了科舉,歷時1200餘年的科舉制度至此被廢除。1905年中國廢除科舉制度後,有更多學生赴日留學。中日之間留學生的日益增加,也引起美國的關注。1908年美國國會通過羅斯福的諮文,向中國政府正式聲明,將償付美國庚子賠款的半數,作為派遣留學生赴美之用,以後留美學生顯著增加。出國的留學生回國後,他們在各個醫療衛生機構擔任重要職務,對當時的醫療衛生事業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04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662.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