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中國第一所教會醫學校:歷史特色與概況
中國近代第一所教會醫學校即博濟醫院附設的醫校,即「南華醫學校」(又稱博濟醫學校)。它始於1866年,初創時專收男生,1879年命名為「南華醫學校」,1898年首次招收女生,1914年又附設護士學校,同樣開創中國西醫護理教育的先河。孫中山曾於1886年入該校學習,隔年,香港西醫書院開辦,嘉約翰便把部分學生轉到該院深造,其中也包括孫中山。1917年,該校由基督教博醫會接管,1930年併入嶺南大學。博濟醫學校的興辦,是近代西醫教育體系傳入中國的象徵。總結這所西醫學校的辦學特點如下:第一、使用系統的西醫學譯著和教材。從1859年開始,嘉約翰編寫和翻譯了大量醫學教材和書籍,並運用到臨床教學中。他一生共譯著西醫書籍34部,內容涵蓋了醫藥學的各個方面。在他翻譯的著作中,影響較大的有《西藥略釋》、《眼科撮要》、《割症全書》、《內科闡微》、《內科全書》、《體用十章》、《病症名目》等書。而且,為了促進各個教會學校的教材使用的規範和系統,1877年,上海舉行的中國基督教傳教士大會決定成立「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即「益智書會」,到1886年止,共計出版了104種教科書,醫學著作佔有相當比例。1890年上海舉行第二屆中國傳教士大會時,這個委員會改為「中華教育會」,成為指導整個在華教育的宗教機構。第二、南華醫學校的師資由接受過系統西醫教育的專業醫生擔任。主要教師有:嘉約翰、黃寬、關韜等等。黃寬是曾經和容閎一起被布朗牧師帶回美國的中國近代第一代留學生,畢業於英國愛丁堡醫學院,獲醫學博士,是近代中國第一位受過正規外國醫學校訓練的西醫。他長期協助嘉約翰從事西醫教育。首次在醫學校講授解剖學。第三、南華醫校的學制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全面採行西式的醫學教育模式。該校學制原為3年,後延至7年。教學內容有解剖學、生理學、化學、內科學、外科學、藥學、自然科學史、自然哲學等。學校將基礎理論教育與臨床醫學教育結合,通過直觀教學,加深對人體結構的理解。1867年,建立了標本室,更代表近代醫學實驗教學開始進入學校。同時。學校緊密依託醫院,以廣東常見的地方病,如皮膚病、眼科病、兒科病等作為臨床教學的教學重點,學生畢業時已經能夠單獨施行簡單之外科手術。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09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642.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