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代書院的教學方式,可以從講學方式、課程規定以及分科制度三個方面來看。私人講學是書院教學的重要精神,書院往往聘請當時著名大儒擔任書院的講師,進行學術傳授式的講學。由於南宋理學曾面臨政府的禁止,許多理學家便在書院裡頭宣揚自己的理學主張,例如朱熹、張栻、陸九淵、呂祖謙、真德秀、魏了翁等人。因此書院便成為理學學者傳播術思想的基地。關於課程規定方面。除了老師授課之外,書院教學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為了讓學生學習更有效率,書院多會制訂立課程的先後順序。朱熹在主持書院教學的時候,要求學生們先讀《大學》,然後《論語》,再讀《孟子》與《中庸》,等到學生熟讀四書之後,進而要求學生研讀《五經》。再者從分科制度來看宋代書院的教學方式。分科教學是宋代教育的創舉,最早採取分科教學的人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胡瑗在蘇州、湖州擔任府學教授時,提倡了分科教學法。他學舍區分為「經義」、「治事」兩齋,「經義齋」注重理論方面的教學,學生主要學習儒家的《六經》;「治事齋」注重實踐方面的教學,所以學生學習致用之學,這就是著名的「蘇湖教法」。這種分科教學的方式率先在官學實施,後來也為宋代各個書院所沿用,紛紛採取分齋方式的教學活動。宋代書院另外值得一提的便是講會制度的產生。所謂的「講會」,指的是持有不同學術觀點的學者們,舉行聚會講學,類似今日的學術研討會。宋代眾所周知的著名講會有三次。第一次是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9月,張栻主持嶽麓書院時,朱熹從福建前往拜訪,兩人一同於嶽麓書院講學,這是書院講會的先河。第二次是宋代理學盛事─「鵝湖之會」。淳熙二年(1175年),呂祖謙邀請朱熹與陸九淵等人,在江西信州鵝湖寺進行學術討論,兩人在會中各自闡揚自己的學說主張,爭鋒相對,互有往來。第三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邀請陸九淵到白鹿洞書院講學。朱熹在這次的講會當中,聽到陸九淵對於《論語》中「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章的精彩解說,感人肺腑,不覺落淚,並在寒冷的冬天出了一身汗,朱熹對此非常感謝,且將陸九淵講學的內容銘刻石版上。可見在講會上,不同學派的學術主張,雖然爭鋒相對,卻能促進彼此間的交流。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1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