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淞滬路的建築雖告停頓之後,清廷部分大臣已認識到鐵路的功能,例如丁日昌、郭嵩燾、劉銘傳、左宗棠等人。丁日昌在任福建巡撫與臺灣學政時,他認為興建淞滬路所遺留下來的鐵路器材,若棄之不用仍屬可惜,於是在光緒三年二月初八,奏請將其帶至臺灣改修台北至台南段鐵路,作為開拓臺灣的交通工具,此提議得到朝廷的允許,但可惜的是最後卻因為資金不足宣告中止,將所有的車輛鋼軌盡沈於湖,但丁氏的奏章卻也開了大臣們對中國自辦鐵路想法的先聲。而後,出使英國的郭嵩燾也在同年致書李鴻章,力言治國之要,便是需要將國內富強的基礎,奠立在鐵路與電報兩者的建設上,則國家可以立國千秋而不衰敝。緊接著丁、郭兩人提出鐵路建議的,便是時任直隸提督的劉銘傳,他在光緒六年十一月進京,力陳速造鐵路,以圖自強。促成劉氏對鐵路興建如此積極,原因主要是當時俄國對於歸還伊犁,條約中變,故俄國欲派兵封鎖遼海。劉氏提出興建鐵路的計畫是,將鐵路的路線分為南北兩線,以京師為中心,南線有兩條,一自清江浦經山東至京,一自漢口經河南至京;北線則由京師東通盛京,西通甘肅。劉氏認為必須先築清京線,並力主借用洋債來進行。光緒十一年五月,左宗棠以軍機大臣大學士,督辦福建軍務,特奏海防應辦事宜七條,其第六條即請速修清浦江至通洲鐵路,以通南北之樞,他認為「路成則民自富,國自強。」一直到他臨終前,仍未忘在其遺疏中痛言,對於鐵路「萬不能不決計趕修,以禦外侮,而修內政」的想法。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9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