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粟特人的宗教信仰
早在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統治時,便在「貝希斯敦銘文」中宣稱奉阿胡拉.馬茲達的旨意統治波斯,其後索羅亞斯德在西元七世紀後半,將這個原始信仰加以補充、整理,而於阿黑門尼德王朝後期編纂出《阿維斯陀》的經典;教義是在光明與黑暗的二元對立中,找尋並崇尚光明與自由,歷史上稱為祅教。此宗教伴隨波斯帝國的統治,傳向粟特地區,並成為粟特人的中心信仰。由於絕大多數粟特人信仰祆教,他們前往中國經商時,也將祆教一同傳入中國,尤其在武威和長安兩地,都有粟特人主持祆教事務,而其時間約在四世紀。惟祆教信仰僅在僑居中國的波斯人、粟特人,沒有影響到漢人的信仰意向。從東羅馬帝國輾轉而來的景教,約在西元六世紀,隨著粟特人經商而傳入中國,今日在吐魯番發現了西元576年的粟特文景教經卷,便足以見證粟特人中介的角色。稍後的西元八世紀,景教深入中國內地,並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為證;但是景教與祆教相同,受限於唐政府的宗教管制措施,一直未能在漢人社會裡有所發展。至於另一改良祆教而成的摩尼教,則是摩尼(西元216-276年)在波斯薩珊王朝初期創立,以「推茵」神的啟示,依據波斯自身的祆教,吸收基督教、諾斯替教和佛教等宗教的教義,融合成一新的宗教。他用波斯文寫了一本《撒布拉干》的經典,宣傳世界性的宗教觀,並於西元277年成為波斯的主流宗教,而後隨著波斯帝國統治者影響到粟特地區,甚至往東傳入中國西北邊境。今日在新疆的吐魯番,以及甘肅的敦煌兩處,發現不少粟特文撰寫的摩尼教經卷,如《福音書》、《巨人書》等,而其年代約在西元八到九世紀的唐代。粟特人最早信仰佛教的時期,目前可以上溯到阿育王時代,但是粟特地區卻一直沒有發現粟特文撰寫的佛教經卷;這是因為粟特地區仍以祆教為主,只有陸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旅外粟特商人,才有信仰佛教的情況。此一現象可從吐魯番和敦煌出土的佛教文獻,時間都在西元八到九世紀之間,隨著粟特人的腳步,將佛教經典輸入中國西北地區;儘管粟特人不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發端者,卻是中古時期佛教進入中國的重要中介者之一。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799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413.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