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粟特人借助外族統治者的勢力,結合粟特地區位居絲綢之路要衝的優勢,進行東西方的轉運貿易。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於西元1907年,遊歷敦煌西北長城烽燧時,發現了一組用中亞粟特民族的文字所寫的粟特文信件,而這是在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的粟特商人在西晉末年(約在西元312年前後),寫給家鄉撒馬爾干(Samarkand,今烏茲別克共和國)貴族的書信,卻被埋藏在敦煌的長城腳下。信中談到,這些以涼州為大本營的粟特商團,活動的範圍東到洛陽,西到敦煌,經營中國絲綢等商品的長途販賣,它們反映了粟特人藉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進行貿易活動。約略西元五、六世紀時,粟特人處在突厥汗國的統治範圍內,趁便往東北方的楚河流域建立城鎮;西元六到十世紀之間,又到伊犁河、羅布泊與蒙古高原等地拓展了移民點,徙居今日中國的西、北方。西元1999年,考古學家在太原市南郊王郭村發現了隋代虞弘墓,墓志中說他是魚國尉紇磷城人,自13歲起,任柔然高官,曾出使波斯、吐谷渾等國,出使北齊時被留任。相繼在北齊、北周和隋三代為官,北周時曾擔任掌管入華外國人事務「檢校薩保府」一職。虞弘的特殊經歷可以視為粟特人移居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到了唐初,粟特人往往以突厥的名義,向唐朝進行「朝貢」式的貿易,因此部分居留在魯、麗、含、塞、依、契等六胡州(alti cub sordag,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陝西省北部一帶)。西元1981年在洛陽發現了唐代定遠將軍安菩夫婦合葬墓,墓誌銘文稱安菩為「陸胡州大首領」,表明他是來自安國的粟特人,來到唐朝內地居住,擠身官宦群並統領家鄉移住唐朝的移民村-六胡州。他們離鄉東遷的目的,正是跟東鄰的中國進行貿易,卻也逐漸定居於此,這些粟特移民慢慢地漢化,外表卻還有不少人是深目高鼻。中國化的粟特人很多,如幫助唐朝平定史思明亂事的李抱玉,便是祖先遷居到武威的粟特安國後裔,由於李抱玉後來恥於跟同鄉的安祿山同姓,請唐朝皇帝改賜國姓為李。又如五代十國時期,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並甘願作兒皇帝的石敬瑭,就是來自石國的粟特人後裔。不論如何,粟特人四處經商與移居,使得他們能在七世紀時,開展出東起唐帝國,西達大食帝國的陸路貿易網絡。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5-17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