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北魏的部落軍事體制與軍事漢化的轉變
由鮮卑拓拔部創立的北魏政權,統一華北後,初仍以過去部落聯盟的習慣,來發展他們的軍事行動。協助北魏皇帝進行軍事決策者,是所謂的「八部大人」(亦稱「八大人」或「八部帥」),這八位「大人」各有屬官,分別統領當時京師─「代」附近以鮮卑族為主的部落軍隊。隨著北魏統治者逐漸漢化,「八部大人」為代表的軍事體制逐漸被改造。直到北魏孝文帝行漢化政策,八部大人軍事決策的職能,已被太尉、大司馬、大將軍等職所取代,且在尚書省之下,另設七兵尚書來處理日常的軍務。北魏的軍隊跟兩晉南朝一樣有中、外軍之分,中軍平時負責宿衛,出征時則成為戰場上的主力。北魏的中軍大多從鮮卑宗族子弟中選拔,根據武技體格,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品為「羽林」,中品為「虎賁」,下品為「直從」。中軍的數量大約佔全國軍隊的一半強,交由「領軍將軍」及「護軍將軍」指揮。「領軍將軍」負責皇帝以及京師地區的宿衛,「護軍將軍」則指揮京師週遭要地的部隊,頗類似於漢代南北軍的設置。北魏的外軍可分為州兵、鎮戌兵兩種。州兵由各州子弟所組成,接受各州都衛統領,主要任務在維持轄區內的治安,有時也奉調到他處作戰。鎮戌兵的起源則是在北魏建立之初,為了防備北邊遊牧民族的入侵而設。爾後隨著北魏領土的擴張,對於新統治的地區也派設鎮戌兵來加以鞏固。這些鎮戌兵大多由鮮卑族或鮮卑化的他族子弟所充任,由鎮將、戌主所領導,不受州郡管轄。每鎮軍隊數量起初約略三千、五千不等,後來發展出數萬的大軍鎮,如在長城以北,後來引發大亂的六鎮。由於北魏徵集軍隊方式並非直接沿襲兩晉的規定,它與盛行世兵、募兵的南朝政權相比,雖有些相似,但仍有差別。在北魏前期,根據鮮卑部落的習俗,所有鮮卑族的成年男子都是戰士,戰時有出征服役的義務。經連年戰爭,這些士兵沒有離開軍隊的機會,長久下來便成為終身服役的常備軍。因此這些兵士在戶籍上便與一般民戶分開,稱作「營戶」或「鎮戶」,直接由各地軍事長官來管理,可說是另一種世兵制度。此外,各地的州兵則是向當地漢人徵兵編組成的軍隊,每次兵役為期一年,定期輪番替代,故又稱「番兵」。相較於南朝,終北魏一代甚少招集募兵,這是南北兵制最大差異之處。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30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293.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