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三國兩晉世兵制與中外軍制的開展
東漢末年的長期戰亂,開啟了中國數百年分裂的時代,經濟、社會各方面都呈現衰退的現象。緊隨東漢之後的魏、蜀、吳三國,不約而同地發展出世兵制與中外軍制度,來建構自身的國家武力。三國時代最早確立世兵制度的是曹魏政權,也最具代表性。當時的軍戶被稱為「士家」。這些軍戶的前身,大多為曹操在崛起過程中所納編的降卒,為了確保這些降卒的忠誠與戰鬥意願,便將他們的家屬從一般民眾中抽離出來,集中管理,當作人質。時日一久,當軍隊因為戰鬥有所退損,也從這些降戶中挑選符合資格的成年男子來補足。同時為了確保軍戶數量的穩定,還強迫這些軍戶必須彼此婚配,不得與一般民戶聯姻,即使夫死之後,其妻也必須改嫁其他軍戶。在這些強制性的規範下,逐漸形成固定世代為軍的世兵制度。兩晉時期,曹魏的世兵制度仍然沿用下來,只是原來的軍戶─「士家」,則改稱為「兵家」。由於晉初偃武修文的國策,相關規定比三國時期來得寬鬆。比如曹魏時代列入軍戶士家子弟,不但有代父兄入伍的義務,也沒有遷徙的自由。只有當兵士創下了特殊戰功,方能獲得「除士名」的榮譽,得以恢復為一般的民戶。但進入了西晉後,兵家子弟放免條件便寬鬆許多,只要地方長官的賞識,就可能免服兵役,改行入仕。然而隨著逃避兵役的情況日趨嚴重,所以東晉中後期,官府又重新採用徵兵或謫兵方式,來彌補世兵之不足。對照漢朝的中央軍制,三國兩晉的軍隊編制有很大的變化,即中外軍體制以及都督制度的出現。中外軍制內容是指軍隊可分為「中軍」與「外軍」兩類,「中軍」就是直屬皇帝朝廷的中央部隊,駐紮在京師的內外;「外軍」則駐紮各重鎮要地,由中央派出的都督所統領,形式上受中央所指揮。在三國時代,統馭各外軍的都督,通常是由皇室親信或心腹功臣擔任,並根據都督本身的資望,可以分為「使持節」、「持節」、「假節」等三個級別。到了西晉,都督一職則往往由外戚、宗室來充任,因而埋下了後來引發「八王之亂」的種子。而在門閥聲勢高漲的東晉時期,重要的都督職位則由異姓大族所把持,往往一人身兼數個都督職位,因此出現像王敦、桓溫那樣的軍事強人,危及了王室的存續,甚至最後晉室也是亡於軍人劉裕之手。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37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27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