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西漢的軍事格局與漢武帝的軍事改革
劉邦結束楚漢相爭、建立西漢後,大部分因襲了秦朝的制度,軍事制度也不例外。徵兵制度大體上與秦制相同,只是免役範圍稍微放寬:服役的年限從漢初的17歲,逐漸放寬到20歲、甚至23歲,而退役方面年齡超過56歲,就可以免受徵召。除了爵位高低可以給予個人免役或全家免役的優待外,甚至還制定了可以納錢免役的辦法。漢初平時軍務的處理,仍與秦制一樣,依循太尉、郎中令等三公九卿的制度來運作。戰時則由皇帝任命武官為「將軍」領軍出征,根據各種軍事行動賦予不同的「將軍」銜,其中以「大將軍」最為尊貴,他們擁有「金印紫綬」,位比三公。奉命出征的將軍可以開設「幕府」(或稱「莫府」),自選僚屬來協助作戰,處理戰場上的大小事情。在西漢前期,主力軍隊是常駐長安的南北衙軍。南軍的任務是保衛宮門,稱作「衛士」,平時駐紮在長安城南的未央宮,故稱南軍,士兵來源為各郡國的正卒。北軍則駐紮在長安城北,士兵由三輔地區(即長安週遭地區)的正卒充任,拱衛京師,兵額可能比南軍更多,是漢初皇室平定內亂的主力。漢武帝時,隨著與匈奴間的戰事越演越烈,武帝便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改革。首先為了滿足長期遠征的兵力需求,他大量招募士兵來組建軍隊,如當時名將李廣旗下的「勇敢」,就是一支由楚地劍客所組成的。這些應募的士兵大多終身為兵,沒有明確的服役年限,才會出現「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詩句。(《漢樂府詩?十五從軍征》)募兵以外,武帝也利用大量的刑徒惡少年「謫兵」的方式,來彌補軍隊數量的不足,更因推動重農抑商政策,武帝時謫兵範圍還包括了部分的商人家庭。此外,武帝還大規模的擴充了南北軍,組建出一批更專業化的部隊。在南軍的部分增設了「期門」、「羽林」等部隊,「期門」是由西北地區善射的子弟所充任,負責陪皇帝遊獵;「羽林」則是從西北地區中選拔出武技優秀的子弟擔當。這兩支部隊都是父死子繼,世代為兵的職業軍人。北軍則增設了八個校尉,如「中壘」、「步兵」、「射聲」、「越騎」等。他們分別負責各專業兵種的訓練,如射聲校尉統領弓弩部隊、越騎校尉負責整訓體格較好的騎兵部隊等。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武帝所組建的騎兵兵團,當時雖然還沒有馬蹬,但由於兵器與裝甲的改良,出現了具備衝鋒陷陣能力的重騎兵,使漢軍能夠擁有足以與遊牧的匈奴帝國匹敵的武裝力量。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19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276.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