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Nazi Deutschland),正式的國家名稱為德意志帝國( Das Deutsche Reich),當時帝國政府的宣傳部也自稱第三帝國(Drittes Reich)。1933 年 1 月 30 日至 1945 年 5 月 8 日,在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以國家社會主義(納粹主義)集權統治下的德國稱為納粹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巨額賠款,使戰後的德國政府(威瑪共和國之民主共和政府)無法負擔,之後更遭遇到的經濟大恐慌,威瑪政府沒有辦法解決失業問題以及其他各種社會問題(如共產黨的暴動),使許多德國人轉向支持右派,希特勒之納粹黨則屬極右派中之一部分。希特勒的政見便是針對每況愈下的德國所提出,承諾減少失業人口及對經濟、文化和軍事進行改革而當選。在1933 年 1 月 30 日,威瑪共和國第二任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1933 年 2 月 27 日發生國會縱火案,希特勒立即公佈「國家及人民保護令」,廢止公民自由權,自此,德國開始進入極權主義期。納粹政權的特點是以政治力控制社會的所有事物,包含各個層面,以追求自身種族(阿利安人)、社會和文化的「純淨」。納粹黨通過迫害其認定為不純的事物,特別針對少數民族如:猶太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和政治敵人,來達到「純淨」目的。這種迫害在納粹政權的最後幾年中達到了高峰。大約六百萬猶太人、一千萬斯拉夫人及其他人被有組織地殺害。這種種族滅絕的罪行,在英語中稱為 Holocaust(意為「大屠殺」),在希伯來語中稱為 Shoah,在德語中,納粹委婉的稱其為「最終解決方案」(Endlosung,一般稱殺死猶太人叫「最終解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針對納粹所犯下的罪行,有許多檢討的聲浪,特別是屠殺的行動。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87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204.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