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法國與安南交涉之沿革
法國和安南的接觸可溯及十七世紀初期,傳教士已前來中南半島。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後法國產生對安南的野心。當時,法國勢力甫退出印度,轉而將眼光投至中南半島,重整旗鼓以對抗英國。1771年到1786年期間,阮文惠起兵消滅統治南部的廣南王,廣南王的外甥阮福映流亡,暗中活動,圖謀恢復王位。法國乘機透過傳教士百多綠(Pigneaux de Behaine)與其接洽,引介阮福映和法王路易十六簽訂攻守同盟條約,惟不久法國爆發大革命,條約並未履行。 最後,百多綠自行召募少數法國軍官及歐洲傭兵返回中南半島,協助阮福映恢復王位,統一安南。儘管如此,法國的貢獻有限,因為當時阮福映已攻下大多數的地區。法國和安南的蜜月期在嘉隆皇帝死後丕變,新王明命帝禁止法國人進行貿易,迫害傳教士。此後,繼位的安南王持續此一政策。 1840年以後,法國目睹鴉片戰爭英國打敗中國,決定加強對安南的干涉。1843年起,法國以保護傳教士名義,先後抗議、交涉,要求締結保護傳教士和貿易通商條約,但遭到拒絕。1847年,法國開砲擊沈安南船艦,安南則宣布處死所有居留法僑,兩國關係極度惡化。 1858年,由於安南持續迫害傳教士,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Napoleon III)乃以此為藉口,組成法西聯軍侵略安南。戰爭持續三年,引發安南出現財政困難,而不得不簽訂和平條約。但是,安南國王弭平內亂後,無意履行條約,甚至向法國要求歸還領土。1867年,法國再次藉口佔領中南半島西部三省,並確立在當地的統治權,名之為交趾支那(Cochin China),以西貢為首府。佔領西貢後,法國將目光轉向東京一帶和中國西南部,強調若要發展交趾支那的經濟,必須利用流經東京的紅河,與中國西南地區進行貿易。法國商人探險家杜平(Jean Dupius)自1871年開始進行實地調查,1873年,成功地將雲南礦石運至河內。同時,中越邊境的地方勢力也參與爭奪該地鹽、礦物、軍火等的貿易。因此,法國有了新的藉口涉入東京地方的糾紛,先由杜平佔領河內,再由交趾支那總督交涉,最後,法國軍隊突襲佔領該地。然而,由於法軍將領安鄴(Francis Garnier)戰死,法、安雙方簽訂和約,杜平被驅逐出境,土地歸還安南。儘管如此,法國獲得了更多權利,條約中規定法國在安南有內憂外患時應給予支援、監督安南外交事務、安南應聘僱法國陸海軍教官、教員及技師、法軍宜供給軍用品,以及安南承認法國兼併交趾支那六州、宗教通商自由、治外法權等。該條約明確表示安南成為法國的保護國,安南君臣簽訂時是否真正理解該條約的意義,實頗有討論的餘地。1875年,法國駐北京公使將該條約內容告知清朝,並進一步要求清軍召回進駐東京的軍隊,開設雲南的口岸作為紅河貿易入口。結果,在中越邊境上,中、法正式有了面對面的衝突。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85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163.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