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真實看見--台灣紀錄片
台灣的紀錄片歷史很長,卻也很零散。早期許多紀錄片的題材都是重大建設、風景民俗等等,只紀錄、不詮釋。早期的台灣的紀錄片有兩個重要人物:劉吶鷗與鄧南光。劉吶鷗一生相當傳奇,他是活躍於上海藝文圈的台商,曾創辦雜誌與電影公司,後來因投效汪精衛政府,1940年於上海被刺殺。劉吶鷗以簡樸的攝影紀錄了當時上海的街頭景致與時代風華,被認為是當時電影風格的先驅者。鄧南光則原本是平面攝影師,家境的寬裕讓他在日治時代就擁有了八釐米攝影機,他陸續拍攝了超過60捲影片,影像以庶民為主,忠實映照出日治時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民國七○年代(西元八○年代)開始,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如1986年成立的「綠色小組」,便以機動性強、簡便的VHS 或Betacam 攝影機突破了三台封鎖,拍攝街頭衝突,呈現螢光幕上看不到的台灣。隨著1987年宣告解嚴,小型電子攝錄影機的普及化,過去累積的能量陸續爆發,由人民發聲的時代來臨了!網路及電腦多媒體的飛速發展,也讓電影創作類型更加生猛、活潑、平民化。近年紀錄片如《跳舞時代》、《無米樂》、《生命》、《翻滾吧!男孩》等一一崛起發燒。為台灣電影發掘出新生命力來源的紀錄片,儼然成為台灣電影的一路新生之路。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79
下載數:9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875.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