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三盛三衰台語片
《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成功,開啟了台語片的第一個高峰期,台語片年產量迅速地直線上升,然而這樣的盛況只維持到1959年,一窩蜂的跟拍與量產使得台語片素質低落,加上八七水災重創了台灣民生,電影業景氣一落千丈。不過1960年開始,因政府政策因素凍結日本片進口三年,原上映日本片的戲院只好改放台語片,加上民國五○年代(西元六○年)代工業興旺、國民所得提高、而收音機和電唱機普及,又間接帶動電影歌曲傳唱,種種契機讓台語片找回復甦能量,東山再起,這是台語片的第二個高峰期,年產量最高達百部。民國54年到58年(西元1965年到1969年),日本片在協調下已恢復進口,不過台語片仍持續成長,創造了年產量破百的佳績!台語片的巔峰時期來臨,無論片量、電影院數、觀影人口都達到歷史上的數字高峰,這是台語片如日中天的黃金年代。然而好景不常,1970年後,台語片急遽地走下坡,從此一蹶不振。到1981年最後一部楊麗花主演的《陳三五娘》,台語片時代終於劃上了休止符。台語片的落沒導因於大量抄襲、浮濫搶拍等內憂,以及政府扶植國語片、電影媒體興起等外患。台語片的消失,雖是台灣黑白影片風華的淡去,但也掀起了著台灣電影新時代的另一幕。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78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868.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