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的成立,是因應台灣民眾黨日益左傾後菁英不得不重新改組的行動。1930年1月中,林獻堂、蔡培火等人聚會,倡議組織團體從事政治改革運動,僅致力於地方自治制度的實施,並藉以維繫民眾支持的熱度,但為了避免與民眾黨發生摩擦,決定只限單一目標-促進日本允許台民實行地方自治。為了推動這項自治運動,林獻堂敦請原在東京的楊肇嘉回台籌劃,並在1930年8月17日於台中醉月樓舉行成立大會,共有227人出席,由林獻堂、土屋達太郎擔任顧問,楊肇嘉、蔡式榖等5人為常務理事。在成立大會上,自治聯盟發表的宣言中指出,台灣四百萬同胞僅盡義務,未享權利:「……關於自己之生活有密切關係之公共問題,以及經費之用度等,竟被視為無能力者。莫怪乎我同胞經濟上、社會上及生活上日陷於萎靡不振也。……」不但使台民無法忍受,而且也違反日本憲法的基本精神,故「要求當局即時實行完全之地方自治制,此乃本聯盟成立之重大使命也。」自治聯盟的具體訴求則以下幾點:要求總督府當局同意將市、街、庄的協議員改為民選,並給予協議會決策權,而非僅為諮詢機構,其終極目標在推動地方自治。與其他台灣社會運動相同,自治聯盟成立後,也在全島24個地方巡迴演講,共出動辯士(演說者)119人,聽眾高達18850人。然而,自治聯盟也常遭民眾黨及其他左翼陣營的抵制與批判,甚至導致民眾黨決議開除除林獻堂外等16名跨黨份子,之後林獻堂也通告退出民眾黨。與民眾黨或其他左傾團體不同,自治聯盟在推廣會務時,吸收不少經濟實力雄厚的地主與資產家階級參與,故在所有台灣的社運團體中,是日本統治當局最能夠容忍的一個,也因此1930年代日本開始縮減對各種社會運動的尺度時,唯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仍一枝獨秀,且成功促使日本當局在1935年開放一半的議員的民選。然而,隨著中日關係的緊繃,以及軍國主義勢力的抬頭,自治聯盟終於在1937年7月15日自動宣布解散。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22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1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833.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