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1920年代的台灣社會
台人透過現代新式教育,接受近代西方文化及新思想、新觀念,在生活作息上展現出與清領時期極為不同的變化,像是纏足和辮髮漸不流行。總督府為有效地防治台灣的風土病和傳染病,也積極建立近代公共衛生和醫療制度,還動員保甲組織,定期實施社區環境的清潔活動,引入自來水設備,修築地下排水工程,在各地設立公醫院,成立醫學校,以培養受正式醫學教育的台人醫師,這些措施,確實有效的改善台灣的環境衛生和醫療條件,大幅降低死亡率,醫師一職為人們所尊崇,如蔣渭水即成為社會運動的領導者。自1896年起,台灣進入世界標準時間系統,與日本時差一小時,各公私立機構必須依據標準時間作息,並明訂鐵、公路交通時刻表,要求準時發車與到達目的地,以培養台人的守時習慣。1921年起,進一步訂定6月10日為「時的紀念日」,該日透過舉辦演講、遊行、張貼海報、散發傳單等方式,宣傳守時的重要性,同時,日人也引進了新式的休閒娛樂,如各式球類運動、體操、武術、西洋音樂、下棋、收聽廣播等,都逐漸成為台灣人的風尚。特別是在城市,到公園、兒童樂園、動物園遊玩;逛百貨公司;參觀博物館;去戲院看電影都是日治時期城市生活的寫照。台灣社會逐漸從俗民社會(folk society)過渡到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15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826.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