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臺灣在荷據時期,似乎沒有任何漢人興辦的教育場所,當時僅有荷人、西人對原住民族所實施的語言及宗教教育。鄭氏治台以後,始有儒學教育之引入。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鄭經接受參軍陳永華的建議,首建孔廟,設學校,以崇祀先師孔子,並教育漢漢人和原住民番子弟。然此時仍無類似書院組織的興辦。一直要到清臺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靖海侯施琅於臺灣府治首建西定坊書院,才有類似書院組織之設置出現,不過此書院雖名為書院,其性質與義學相同。清代康熙年間,由於清廷對書院的政策仍持保留態度,此時期設置的書院多為義學性質。如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臺灣知府蔣毓英建鎮北坊書院;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臺灣知縣王兆陞建彌陀室書院;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臺灣知府吳國柱建竹溪書院;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分巡臺廈兵備道高拱乾建鎮北坊書院;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分巡臺廈兵備道常光裕建西定坊書院;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分巡臺廈兵備道王之麟建西定坊書院……等。臺灣真正第一座中國式書院,實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臺灣府知府衛台揆所設的祟文書院。該書院原在台南府治東安坊,後移至台南府府學西側。繼崇文書院後,清廷於康熙、雍正、乾隆時期設置之書院有:康熙四十八年(1683年)設置之西定坊書院、康熙四十九年(1683年)設置之屏山書院、康熙五十九年(1683年)設置之海東書院、雍正四年(1726年)設置之中社書院、雍正七年(1729年)於今之臺南、嘉義、高雄、彰化設置之正音書院、乾隆十年(1745年)設置之白沙書院、乾隆十二年(1747年)設置之鳳閣書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設置之龍門書院、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設置之玉峰書院、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設置之明志書院、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設置之南湖書院、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設置之文石書院。其中,明志書院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由成履泰移建竹塹西門,原書院則改為義學。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1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