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於1200年,巴黎大學的部分日耳曼籍學生搗毀附近的酒店,引發學生與市民暴動。大學的「師生基爾特」乃向國王腓力二世 (Philip II 1180?1223)請求處理,結果腓力二世下令將巴黎警長革職,重罰暴動者,將教會神職人特享的「豁免權」賜予「師生基爾特」。自此,巴黎大學脫離地方政府的管轄,學術自由獲得初步的勝利。為了進一步擺脫地方教會的約束,「師生基爾特」向羅馬教廷請願。1215年,教宗英諾森三世 (Innocent III)同意該協會直屬於羅馬教廷,並頒予「特許狀」。1231年,教宗格列格里九世 (Gregory IX)頒布「知識之源」 (Parens Scientiarum)諭旨,規定「師生基爾特」對於組織、課程、教學、考試、學費、服裝、學位授與等事宜全權處理,學術自由獲得最後的勝利。這是一個脫離宗教掌控與地區的壟斷的過程,大學成為在城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就像雅克?勒戈夫(Jacques Le Goff)記載13世紀末的道明會修士所說:「巴黎城就像雅典,分成三部分:第一,商人、手工業者和普通百姓,名為大城;第二,宮廷周圍的貴族和大教堂,名為舊城;第三,大學生和教員,名為大學。」 然而到了14和15世紀,大學越來越重視自己的社會作用,為國家培養優秀才人,如法學家、醫學家,也為宮廷培養人才,因為宮廷保障了個別脫離教學的學者。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