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聯(U.S.S.R.)建立之後,自列寧(Vladimir Ilyich Ulyanov,1870-1924)以降,為因應不同的國內外局勢,推行一連串的經濟政策,從早期的“戰時共產主義”(War Communism,1918-1921)體制,到1920年代的“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1921-1925),成功渡過建國初期的經濟困難與政治動盪。史達林(Joseph Stalin,1878-1953)為發展國力,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於1930年代起,推行「五年計劃」,有效建立起以工業為主的經濟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成為軍事強國,為應付美蘇冷戰對立的軍備競賽,計劃經濟、農業集體化(Collectivisation)的實行,使經濟逐漸走向為軍事服務的趨勢。1953年,赫魯雪夫(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1894-1971)進行改革,首先改善史達林時代農業發展緩慢的缺陷,發動墾荒運動,鼓勵農業增產,1958年,蘇聯的農業因為豐收,達成發展的高峰。然而,由於農業發展方式的不當,過度注重產量數字,殺雞取卵式的發展,農業盛景不再,開始邁向下坡,對經濟更造成嚴重傷害。布里茲涅夫(Leonid Ilyich Brezhnev,1906-1982)執政時期(1964-1985),修正赫魯雪夫的經濟改革政策,一面發展軍事,一面穩定國內經濟,仍舊以計畫經濟的統制方式,推動國家各項產業的發展。1970年代初期,蘇聯的經濟獲得大幅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但1970年代中期以後,許多潛伏的問題逐漸浮現,經濟發展開始減緩,此時稱為蘇聯經濟上的停滯時期(Period of Stagnation or Brezhnevian Stagnation,1965-1985)。至1980年代初期,蘇聯的經濟發展模式,依舊是由政府以計畫經濟方式,控制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向,對農工商業的限制極大,抑制了經濟的自由發展。蘇聯經濟的產業發展失衡,比例不均,軍事強大的後果,換來人民生活水準的低水平,社會問題也逐漸浮現;經濟生活的低落,社會的犯罪率升高,政府對各民族的嚴格管制,甚至遷徙民族,造成社會生活的不安。社會普遍有酗酒與離婚的問題,1980年,國內高達4000萬人酗酒,1979年,離婚人數高達95萬對;此外,尚有黑幫犯罪等問題,造成社會失序,治安不佳的狀態。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